![]() |
作者簡介 上海會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 曾赴歐美日訪學研修 曾任世博會咨詢專家、進博會特聘專家、服交會展望專家、中阿博覽會咨詢專家等,主編《會展藍皮書——中外會展業動態評估研究報告》等著作多部。 |
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國際會展之都,長三角已躋身中國三大會展城市群龍頭地位。這對于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推進國際貿易、航運、金融、經濟和科創五個中心建設;對于長三角加快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對于中國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在國際競爭合作中實現轉型升級、形成特色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會展是以有組織的現場集聚為特征的交流溝通高效平臺。根據馬克思的交往學說,人類社會的生產進步根源于勞動分工。然而,分工的專業化和人的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導致交往成為必然。隨著專業分工持續深化、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跨地域規模化人類交往不斷成為現實并得以持續發展,進而衍生出貿易投資活動。人們開始從四面八方有組織地集聚于平臺化市場,形成了會展這樣一種主要服務于國際貿易的溝通平臺,其突出特點是跨地域集聚、競爭性展示、多樣化選擇和分散式決策,是通過直接溝通、平等溝通、互動溝通以實現交往所必需的認知、理解和信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對外經貿交往從艱難曲折中走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經濟在“一窮二白”基礎上起步,面臨嚴峻的陣營對立和敵視封鎖。1957年創辦廣交會以打破發展困境,成為我國外貿發展的主要平臺,經貿成交額全國占比長期保持在50%上下,個別年份甚至高達70%。上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與西方關系改善,對外經貿開始走向正常化。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WTO以后,我國打開國門搞建設,對內放開、對外開放,全國有外貿經營權的市場主體,從14戶發展到1.4億戶;經貿類展會從一場為主發展到每年超過1.1萬場,進出口總額從355億元人民幣發展到31.56萬億元;國民生產總值從5690億元發展到100萬億元,年均增長率接近兩位數,創造了中國崛起的世界奇跡。與此同時,人均GDP從156美元發展到11146美元,GDP總量占美國比重從1.3%增長到70%,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了底氣。
如果說,會展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功能是促進貿易投資、實現對外開放,那么在此基礎之上,會展業還具有突出的創新激勵、品牌營銷、關聯建構、社會整合和文化包容作用。這主要通過本土企業全球化機制得以實現。就是說,會展平臺根據供需規律市場機制,把全球最先進的商品、技術、信息、管理、資本和人才等資源要素供給,同本土最迫切的要素資源需求,分門別類集聚于各擅勝場的會展平臺,進而為本土企業轉型升級提供資源要素選擇、市場競爭合作以及全球化發展途徑,從根本上推動了供需發展和經濟社會繁榮。
這一點從上海會展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繁榮的正相關性,可以看得很清楚。2001年,上海代表中國承辦APEC峰會,成為我國新世紀維護發展與APEC成員關系,深化經貿往來的重要歷史機遇。上海會展業的展出面積從當年的大約100萬平方米,通過后來十幾年努力增長到接近2000萬平方米,對外貿易投資的市場化平臺日益擴大。與之如影隨形相互伴生的是,上海進出口總額從2001年的5041億元,增長到3.48萬億元;上海的國民生產總值從5210億元,增長到3.87萬億元。
正是會展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強化了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特征,持續放大了上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產業引領和對外開放樞紐的城市功能,使上海得以發揮其創新要素全球集聚優勢,創新能力與水平不斷實現突破,先進制造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步伐顯著加快,資源要素產出效率持續提升,初步實現了轉型升級動能迭代,從而有條件在更高層次上率先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簡稱進博會)及其溢出帶動效應,標志著中國會展業的發展進入了高水平開放新境界,為中國和世界帶來了開放型世界經濟新目標。作為會展業發展里程碑,進博會體現了中國為自由貿易、多邊體制和全球化做出的重大貢獻,成為供給側改革、擴大內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必須具備強大的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和穩固的基本盤,并以此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強大競爭力、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強大推動力。”
長三角三省一市協力打造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就是要以進博會為引領,以大交通、大會展、大商務為支柱,緊扣高質量和一體化兩個關鍵,著力建設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全面建成國際會展之都,全面確立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功能框架與制度體系,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建設戰略承載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上海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涵蓋虹橋商務區和南北兩大拓展區,在三省一市間形成了“一核兩帶”、十四區縣、7000平方公里的新發展格局;作為我國的一種全新開放形態,在未來中國開放大局中舉足輕重。未來三省一市及其會展業發展,前景光明無可限量。
會展業是上海參與全球城市競爭的獨有優勢,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的特色平臺,其功能作用和全球化意義有目共睹。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責任擔當則義不容辭。
為此,有必要持續深化自身改革,沿著專業化、國際化、數字化、品牌化、生態化方向要空間、要地位、要發展,高效率服務開放樞紐建設。這中間,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有賴人才培養和創新研發,有必要學習華為經驗,動員高校與研究機構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做貢獻。生態化主要是辦展理念、設計搭建、綠色準入和監督管理問題。數字化則有可能成為中國會展業變道超車的歷史機遇,有必要結合新基建趁勢而上,實現會展業數字化賦能,促進會展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創新。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報立場。本欄目署名文章涉及版權,轉載請開通白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