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今年前5個月,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18686億元,同比下降14.6%。其中,出口下降2.3%,進口下降21.5%,服務貿易逆差大幅減少至3500.8億元,同比減少2851.5億元。而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進出口增長快,占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43.3%,提升9.3個百分點。
2019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服務貿易逆差國,服務貿易逆差2146億美元,與集成電路、石油成為我國前三大貿易逆差項目。實際上,自2010年起,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在不斷擴張的同時,服務貿易逆差一直持續擴張,主要來源于旅行、運輸、知識產權使用費、保險和養老服務行業等。今年前5個月,服務貿易逆差大幅減少,主要原因是疫情對旅游業的沖擊,中國出國旅行人數大幅下降。出現上述情況只是短期疫情因素造成的,從長遠角度看,中國服務貿易逆差仍將長期存在,因此,要大力提升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服務貿易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就業容量大、附加價值高等特點,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2009年以來,全球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穩步提升,服務貿易規則已成為區域和雙邊自貿協定談判中各國極為關注的部分。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雖然增長較快,但發展水平還不夠高,服務出口的總體競爭力還不夠強,服務貿易逆差還比較大。面對國際貿易規則變化和國際競爭加劇的挑戰,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優化服務貿易發展環境。
在中國國際收支未來可能面臨較大變化的背景下,通過大力提升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步縮小服務貿易逆差,實現貿易結構的平衡意義重大。隨著全球經濟轉型的加速,特別是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使得各國都在強化優先采購本地商品以刺激本國經濟的策略。未來,中國制造的貨物與商品的貿易順差將進一步縮小,而中國在石油、糧食、芯片等高端設備、零部件等領域的剛性需求較長時期內將維持增長。因此,進一步縮減服務貿易逆差的增長幅度對保持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鞏固和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同時,必須多舉措增強服務業的發展動力和后勁,從而有效提升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堅定不移擴大服務業開放的重點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和調整優化服務貿易的監管模式,通過在金融、財政、稅收、便利化等諸多方面的“放管服”改革來為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一帶一路”、自貿協定和雙邊投資協定等制度安排帶動服務貿易發展,出臺實實在在的扶持政策來大力發展軟件和信息技術、研發、設計等領域離岸服務外包業務,完善服務外包相關法律和制度。建立服務外包信息平臺和服務貿易發展平臺,完善和服務貿易特點相適應的口岸通關管理模式。
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并非易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逐步完善知識產權的制度和執法需要時間,但必須認識到這是服務貿易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最核心動因之一。針對旅行、教育等持續增長的需求,國內旅游業在降成本、提升服務質量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主動增加旅游景區免稅店的數量,努力實現海外購物向國內的逐步轉移。努力在金融開放上邁出更大步伐,改變海外購買保險規模較大帶來的資金外移,而提升中國文化,讓更多中國文化產品成為服務貿易的重點內容始終都是提升中國國家“軟實力”和中國對外貿易“硬實力”的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