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形成一個什么樣的大市場,將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經濟未來呈現出什么樣的面貌。日前對外公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一開篇就強調了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性,即“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內在要求”,并明確提出了目標,即“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這意味著,以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成為我國當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頭戲。
改革開放40余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繞不開的“世界工廠”。我國國內市場規模也已位居世界前列,龐大的市場規模優勢明顯,資本、技術、數據等全球市場要素不斷向我國集聚,“世界市場”成為我國經濟的另一個代名詞。
但是,我國市場“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這是因為中國市場體系長期存在制度規則不統一、要素資源流動不暢、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等突出問題,影響了我國市場功能的發揮。尤其是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唯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才能不斷增強中國市場優勢,才能更有效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和市場資源,才能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打下堅實的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1月11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說,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就像人們講的要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如果經濟循環過程中出現堵點、斷點,循環就會受阻,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在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問題。
那么如何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意見》給出的方法是——立破并舉。
所謂“立”,就是建規立制。這體現在抓好“五統一”上,即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推進市場監管公平統一。近年來,中國市場設施的“硬件”不斷完善,此次《意見》在進一步提出推進設施高標準聯通的同時,更強調補足制度規則等“軟件”短板,并就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打通制度堵點部署了一系列重點任務,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四梁八柱。
所謂“破”,《意見》明確要進一步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從市場和技術層面來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摧毀各種可見的市場壁壘,成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力量。除此之外,還需要破除各種隱性壁壘。具體措施包括著力強化反壟斷,穩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整治網絡黑灰產業鏈條;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全面清理歧視外資企業、外地企業等各類優惠政策;持續清理招標采購領域違反統一市場建設的規定和做法,制定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制度規則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公平競爭審查、合法性審核等。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有所增多,尤其是疫情的反復和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在讓國內國際局勢更加復雜的同時,也讓我們更加認識到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性。只有立破并舉,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時建穩“四梁八柱”,破除顯性隱性壁壘,尤其是需要破除思想上的壁壘,才能把新發展理念真正貫徹到實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的基礎。
縱觀我國深化市場化改革的各類政策文件,從此前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到這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體現出我國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化,越來越強調系統性、全局性,正在全面推動中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因為我國只有通過改革鞏固和擴展市場資源優勢,發揮“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協同效應,才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