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實口岸一線技術力量、加強實驗室檢測、創新科技通關模式……疫情期間,青島海關加強科技手段應用,一個個事例,一張張圖片,一次次展示,出現在該關科技宣傳展示體驗活動中。
這是青島海關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開展主題活動的現場。近日,該關在機關大樓及相關隸屬單位辦公區放置科技宣傳展板,布設虛擬現實(VR)、太赫茲設備、多角度直播系統、旅檢通道人臉識別系統等新科技體驗區,全面宣傳青島海關科技戰疫和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海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最新進展。
科技防控 筑牢口岸疫情防線
8月31日,青島空運旅檢口岸,隨著一架架入境航班落地,旅客實時體驗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科技元素。電子申報、紅外測溫、移動攝像等,為疫情防控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精準度。
旅客在入境航班登機前,就通過掃碼進入“中國海關”電子申報界面,進行健康申明卡遠程申報,下機后可直接向海關人員出示二維碼,海關檢疫關員掃碼審核后完成通關申報,平均審核時間由原來的2分鐘縮減至30秒。
航班落地后,旅客經過紅外測溫通道,快速精準監測每個通過旅客體溫,避免入境測溫造成的人員聚集,大大縮短旅客通關時間。同時,入境旅檢通道還配置了多點移動攝像頭、多語言翻譯機等設備,滿足不同情況下入境旅客需要。
為指導各口岸現場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確保疫情期間會議通聯系統通暢,指令下達精準高效,青島海關開展技術攻關,利用原有視頻監控指揮系統,成功實現互聯網會議與監控專網海關視頻會議兩大系統的對接互動。今年以來,青島海關通過視頻監控指揮中心與海關總署指揮中心及關區各三級指揮中心音視頻連線500余次,配合進行視頻巡查、音視頻執法檢查等監控指揮任務100余次,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
科技檢測 無懼與病毒正面交鋒
在青島海關所屬青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每天都有大量口岸一線采集的入境旅客核酸檢測樣本送到病毒檢測實驗室。實驗檢測技術人員在三級防護裝備下,與新冠病毒進行著正面交鋒。
3月19日凌晨,滕新棟與同事在連續工作8小時后,出具了一份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陽性的報告,后經青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核檢測結果一致。該病例由此成為海關在山東口岸首次攔截的輸入性病例。
經青島市防控指揮部批準,青島海關所屬青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成為青島市市南區首家具備資質的新冠病毒第三方檢測機構。
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保健中心實驗室檢測任務劇增,緊急從日照、蓬萊、龍口、榮成等海關抽調22余名專業技術人員支援實驗室檢測工作,實行24小時輪班制,最大化挖潛實驗室檢測能力。同時,從關區實驗室調配核酸提取儀、熒光定量PCR儀等核酸檢測設備15套,充分用好關區檢測資源,全力保證疫情防控需要。
為確保“打勝仗、零感染”,青島海關加強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個人防護,嚴格操作流程,規范樣本運輸與處置,嚴防污染擴散。
截至目前,青島海關所屬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實驗室共開展疫情防控樣本檢測4萬余例,為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
科技創新 口岸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銀行核實我們的數據并結合其他風險分析,查到數據當天放款。”日前,青島山杰動力機械有限公司收到銀行快速增放的200萬元貸款,公司負責人表示,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是信用貸款,申請手續簡單且放款速度較快。
這得益于青島海關開發的“區塊鏈數據分享系統”,這一系統旨在實現涉企海關信息精準有條件分享,為外貿企業增信擔保提供新路徑,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數字化解決方案。
在報關單數據上鏈應用場景,海關幫助企業對其進出口數據進行確認后協助上鏈,由企業分享給受理其信貸業務的相關銀行,以實現為企業增信,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利用科技創新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穩外貿促發展,遠不止于此。在青島大港海關,一款便攜式微振筒數字密度計正在口岸發揮作用。這一設備創新海水密度測量方式,避免現場測量環境、人工讀數視覺誤差及船舶穩定性讀數誤差,水尺計重取樣時間節省20%。海關還與港口方面聯合,改進衡重過磅數據采集、統計和儲存系統模式,全程實時視頻監管,實現衡重作業自動化,監管人力節省50%,重量證書簽發時間縮短2到3個工作日。前7個月,共利用該系統衡重貨物159批次、124.5萬噸,為企業節省費用近百萬元。
為了更好地利用科技服務進出口企業,青島海關自主研發“制卡云服務”系統,疫情期間為企業提供“不見面”服務,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時,大大降低企業辦事成本。該系統采取“網上在線申請+線下免費郵寄”的方式,企業在網上提交申請,1-2個工作日就可以收到通過郵政快遞免費郵寄的電子口岸卡,真正實現企業辦事“零跑腿”。今年截至目前,該關通過“制卡云服務”制卡1.78萬張,為企業降低成本近800萬元。(陳星華 吳會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