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反彈、經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所謂“疫情不見頂,貿易不見底”,零售行業的不確定性將會長期存在,現有訂單還沒有恢復到以往水平。 不過,近期我國供應鏈安全穩定,疫情期間他國生產替代性減弱,部分產能外移的訂單又短期回流國內,外貿訂單有所恢復又呈現新的動態。 1、行業頭部買方的訂單更為集中。資金充沛、布局合理、管理完善的大型零售商在重整破產零售商的市場份額,訂單更為集中;一般零售商財力有限呈下降狀態,同時縮減中間環節和對中小出口商的訂單,雖然非頭部零售商的財務情況不好,但中大型出口商又不愿意放棄,接到的訂單量也小部分增長,同時賬期也延長到90天左右。 2、中間商出現分化。特別是兩種類型的中間商,處于歐美市場的進口商和臺灣香港地區的中間商,以LI&FUNG為代表,由于不靠市場或者供應端,提供設計服務少,或者資金薄弱、缺乏品牌,同時由于近年中國大陸出口貿易商的設計和商務能力快速增強,這些中小型中間商或者兩頭不靠的中間商在疫情發生出現大量拖欠或者破產,加上去中間化趨勢,逐漸失去了下游大買方訂單,空出的市場份額由終端零售商、電商或者行業內大型中間商所取代。 而行業內大型中間商以ACI為代表,由于貼近終端,提供服務全面,資金實力雄厚,緊密跟進行業頭部企業,疫情期間影響不大,訂單企穩。 3、“一帶一路”訂單有所恢復。受疫情影響較小或者不在意疫情的“一帶一路”買方訂單有所恢復,比如疫情期間俄羅斯列入國家保護的大型零售商增加了訂單,東盟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大型買方對涉及相關消費品生產的糧食、金屬制品的業務較疫情前也增加了需求。 4、疫情導致電商的快速興起。中大型傳統零售商和品牌商加快轉型步伐,投入人力物力加入網上銷售行列,比如WALMART,HOMEDEPOT,DOREL等,通過自建網站進行線上銷售或者通過大型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另外由于疫情的帶動、網購的便利、消費習慣的養成以及電商自有品牌利潤較高,都導致綜合電商和行業電商銷售和自有訂單大幅增長,比如AMZON,EBAY,WAYFAIR,而美國6月和7月出現AMZON FBA倉和海外倉爆滿的情況就是電商部分訂單增長的物流表現。 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67.52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0.6%,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1.59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2.2%;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0億標準集裝箱,比去年同期下降5.4%。這些數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消費品訂單和出口增長的事實。 不過面對訂單分化分級恢復的現狀,我們還要從行業和季節性的角度來看,宅家經濟比如空氣凈化設備、健身器材、寵物用品、工藝品裝飾品的消費能夠持續多久?6和7月出口增長有多少是之前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和季節性的反彈?也是我們客觀思考整體外需復蘇的重要因素。 當然貿易啥時全面復蘇肯定是不確定的,我們不能只悲天憫人,而唯有實干解憂,實際具體到不同類型的買方訂單,出口商該如何客觀對待?結合近期業務實踐,我們試著分析如下: 1.對于傳統零售商,關于市場占比和財務情況 比如銷售規模、現金流和盈利情況,對于疫情前(目前可獲得的報表大致是2019年的)財務狀況不好,比如銷售規模逐年下降、現金流緊張、利潤長期為負的,即使有新股東注入資金緩解其現金壓力等情況,出口商要注意催收貨款、控制出運,特別是疫情期間延長了賬期,付款不正常的零售,不要心存幻想繼續接受新訂單, 法國LAHALLE集團和澳大利亞的NONI B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對于疫情前財務狀況較好的,疫情期間又付款正常可以考慮接受新訂單,目前賬期一般在90天左右。 2.對于采購辦類型的子公司,訂單建議參考母公司和市場銷售情況 如果母公司財務狀況良好,建議對大額訂單可以考慮讓母公司擔保的方式增信,但要確保擔保的真實有效,避免拿到沒有效力的擔保函,出現事后母公司不認賬的情況。 對有介入電商業務轉型的傳統零售商,建議如下: 1.關注其整體市場份額和財務狀況 如果在疫情前已經開始整體盈利,且電商平臺運行較好,可以適當考慮接新的訂單,保持業務往來,賬期可能在60-120天左右。 2.對于占據線下行業龍頭地位的零售商 如果其線上銷售規模持續增長,疫情前盈利雖然不佳但有一定好轉,可以考慮小額接受試單,看其業務轉型情況后大額跟進,賬期建議在60天以內,出口商切不能因為其在疫情期間或者電商銷售模式的影響單量激增而盲目接單。因為按照電商運營規則,一般電商在AMZON 或者EBAY上銷售,單純刷單的風險和代價極大,需要時間來積累用戶Review推前銷售排名以提高品牌知名度,而且還需要時間梳理物流環節減少成本并平衡庫存量以減少資金占壓,因此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實現盈利,即使疫情加速了這一過程也要一到兩年的時間的前期鋪墊方能開始盈利。而且一般情況下,單一產品30%以上的毛利才能讓電商保持盈利,但要保持持續盈利,還要在選品、推品、供應上下功夫,不然30%的高利潤是難以保持的,而集團靠電商業務推廣銷售積累利潤實現轉型就不可實現。 即使由于前期的鋪墊較好電商部門實現了盈利,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電商業務部門的獨立性,不管電商運營是屬于傳統零售商一個部門還是作為子公司獨立運營,一般都會受集團或者母公司整體財務情況的影響。如果母公司資金斷裂申請破產清算,那電商業務一般都要受到牽連,付款能力受到影響,甚至一起跟母公司線下部分走向破產清算的地步。 總的來說,疫情對全球產業鏈形成巨大影響,不確定性長期存在,中國買方在產業鏈轉型和重塑過程中肯定會找到自己的機會。面對訂單,建議大家充分利用信保公司的資信調查、專業評估意見和投保出口信用保險減少自身經營的風險,在減少風險的過程中抓住行業新動態,鞏固并擴大市場份額。 特別說明: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讀者在實務中根據具體情況獨立判斷。據此決策引起的任何風險和法律責任,由讀者自行承擔。 延伸閱讀 防疫物資出口回落 中國外貿尋路“外需疫情常態化” 中國外貿一項數據的悄然變化,似乎從側面折射著全球疫情的發展已經進入“常態化”的階段。而受到疫情影響十分重大的中國外需市場及其連帶的進出口貿易,則仍然在尋找一種新生存方式當中。 從海關了解到的情況表明,在7月進出口數據中,防疫物資的出口呈現出環比略有下降的態勢。7月我國醫療儀器及器械出口20.2億美元,環比減少6%。而在此前幾個月中,防疫物資出口,一直是中國出口增長幅度較大的領域。 這從側面折射出,全球疫情尤其是中國外需主要市場歐美、東盟等地區的疫情,正存在在進入“常態化”階段的可能。而這則是中國龐大的外需產能在尋求新的生存方式時,所必須考慮的一個因素。 防疫物資回落 2020年的4月,是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得以基本控制、全面復工復產之后的第一個月。其時,中國外貿出口數據快速反彈,既出乎國際預料,也超出了國內業界的預期。 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4月時,中國出口同比增幅超過8%。在全球范圍內,一枝獨秀。而這其中,防疫物資和中成藥的出口,成為了當時的主要拉動者。在前4個月中,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2613億元,增長5.9%,中藥材及中式成藥的出口,則同比增長了14.5%。 “尤其是中藥材和中式成藥,無論按照美元口徑計算,還是按照人民幣口徑計算,增長的幅度都很大,可以說已經不太受到美元匯率的影響了。”一位外貿系統人士表示。 這與當時十分嚴峻的國際疫情形勢有關。中國最早控制住疫情,又在全球范圍內最早實現了全面復工復產,面對全球不斷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的產能為全球的防疫物資生產提供了保障。 不過,隨著全球疫情的發展和變化,這一帶有部分指標性意義的數據,在7月,呈現出了下降的態勢。根據海關的統計數據,2020年7月,中國醫療儀器及器械的出口為20.2億美元,環比下降6%。 而一度增長十分強勁的中藥材及中藥成藥出口,也顯現出趨緩的態勢。中商情報網的數據顯示,雖然7月中藥材及中藥成藥出口從同比數據來看,仍然呈現7.8%的增長,但是環比已經呈現出下降趨勢。其出口量,6月為1.2萬噸,7月時為1.1萬噸。 同時,中藥材及中藥成藥的出口額,即便是同比科目,也呈現出下降態勢。中商情報網的數據顯示,中藥材及中藥成藥的出口額同比下降5.2%。 出口增長結構對比 與醫療防疫有關的物資出口,是世界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和走勢的一面鏡子。雖然醫療物資、醫藥器械等方面的出口已經不同程度地呈現出下降的態勢,但是包含口罩在內的紡織品出口,仍在上升之中。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包括口罩在內的紡織品6343.2億元,增長35.8%。多位系統內的專業人士都認為,這是全球疫情防控仍處在進行時的重要佐證性指標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全球范圍內,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將長期并存。而這將直接影響外需的局面。 從出口增長的結構看,前7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5.5萬億元,增長0.2%,占出口總值的58.5%。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7707億元,增長6%;手機4195.4億元,增長6.5%;塑料制品2989億元,增長11.5%;而在機電、電子元器件、化工等生產和制造領域,恰恰是中國產業鏈配套較為完備、完整,體系性競爭優勢較強的領域。 相比之下,一些對產業鏈配套要求不高的產業領域,如服裝、玩具等傳統制造業中,出口形勢則并不樂觀。海關7月的統計數據顯示,服裝4676億元,下降13.8%;家具1968.2億元,下降2.6%;鞋靴1282.2億元,下降26.7%;玩具995億元,下降2.4%;箱包766億元,下降26.7%。 業內人士一方面認為這有疫情對外需市場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這可能與產業轉移有關。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表示,“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會存在產業轉移的問題,但是,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是延緩還是加快這種態勢,目前不好判斷。” 主角變化 伴隨全球疫情的延續,受之影響重大外需市場的主角,也在變化之中。高凌云表示,從他的研究和判斷來看,一些不發達國家的經濟局勢,受到疫情的影響會相對較大,國內與之相關的出口和貿易,可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比如中非之間,進出口下降幅度大,因為非洲不發達國家多,不發達國家抵抗風險的能力比較弱。同樣的外部沖擊,對不發達經濟體的影響更大,進而也會影響中國和這些國家的貿易。” 從進出口貿易的交易對手情況看,日本、東盟、歐盟與中國的貿易關系、貿易額都在不斷上升當中。前7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2.51萬億元,增長6.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6%。其中,我國對東盟出口1.4萬億元,增長5.6%;自東盟進口1.11萬億元,增長7.8%;對東盟貿易順差2881.3億元,減少2.1%。 中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2.41萬億元,增長0.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其中,我國對歐盟出口1.47萬億元,增長4%;自歐盟進口9367.2億元,下降5.6%;對歐盟貿易順差5347.8億元,增加26.5%。 不過,在海關的統計數據中,對美國進出口的下降,則顯得頗為扎眼。中美貿易總值為2.03萬億元,下降3.3%,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1.8%。其中,我國對美國出口1.56萬億元,下降4.1%;自美國進口4755億元,下降0.3%;對美貿易順差1.08萬億元,減少5.7%。 對于進口的問題,高凌云解釋:雖然進口金額下降,但實際上進口數量并沒有下降。這其中的關系在于,在疫情持續導致全球需求不斷下降的情況下,貿易產品和貨品的價格被拉低了。“所以,我們的進口數量是增長的,但是金額的金額沒有隨之增長。”高凌云說。 他堅持認為,目前的進口表現沒有出口好,不是內部復蘇出問題了,而是全球不景氣產生的價格連帶影響在數據上的表現。 事實上我們很多進口,雖然金額下降,數量并沒有下降,全球需求下降,把價格拉低了,但我們進口的數量是增長的,目前的進口表現沒有出口好,不是內部復蘇出問題,而是全球不景氣拉低了價格。數量指數是上升的,價格指數下降,價格指數下降的幅度比數量指數大,所以進口在下降。 “國外疫情嚴重,對我們有利有弊,他們沒有恢復,我們搶占了先機;但不好的是,需求跟上不,所以出口是共同作用的結果。下半年爭取以美元計價的進出口由負轉正,目前看來有希望完成任務。”高凌云說。 來源:浙江貿促綜合整理自中國信保廈門分公司、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