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同江鐵路橋、黑河公路橋成功合龍;核領域一攬子合作全面啟動實施;俄中東線天然氣管道俄境內段“西伯利亞力量”管道將在今年首度向中國供氣;《關于深化中俄大豆合作的發展規劃》的簽署;“長江-伏爾加河”理事會機制順利運行……中俄兩國扎實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能源大項目合作,在農業、金融、科技、網絡電商等新領域的合作也在迅速發展。可以看出,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空間巨大、合作潛力不斷釋放。
“中俄經貿合作的深入發展對兩國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這對促進兩國外貿和本國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副所長李東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中俄加強經貿合作有助于兩國更好地應對外部壓力和挑戰;同時,中俄兩國的經濟發展都進入到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雙方開展的貿易投資活動能為其經濟結構轉型服務。
兩國經貿合作碩果連連。投資合作不斷拓展、中國企業參股北極液化氣-2項目等大項目合作穩步推進、地方合作走深走實,同時,雙邊貿易穩步增長,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千億美元,中國連續九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今年1至8月,雙邊貿易額達到705.9億美元,同比增長4.5%。分析人士表示,根據這個數據,今年中俄雙邊貿易額有望再次刷新紀錄。此外,中俄農業合作快速發展。2018年雙邊農產品貿易額首次突破50億美元。雙方在畜牧養殖、大豆等領域的合作已取得積極成果,對深化兩國農業全產業鏈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從兩國已取得的經貿合作成果可以看到,中俄兩國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到良性的發展態勢,貿易的數量規模、質量效益在同步提升,這也是中俄經貿合作的亮點。”李東表示,豐碩的經貿成果既得益于兩國牢固的政治互信、高層交往和完備的各領域合作機制,也是兩國積極探索貿易結構、創新貿易形式、優化貿易結構的結果。例如,在中俄貿易結構中,高科技產品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兩國跨境電商合作也在迅速發展。同時,歐亞經濟聯盟與“一帶一路”的對接也是推動中俄合作的有利因素。“去年5月份,中國和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歐共經濟聯盟經貿合作協定》‘一帶一路’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為中俄經貿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臺,在機制框架下中俄間的合作會更加順暢。”李東談道。
在李東看來,中俄大項目合作對推動中俄經貿務實合作有著重要意義,且具有帶動全方位合作的效應。他舉例談道,亞馬爾項目是全球最大的北極液化天然氣項目,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在俄羅斯實施的首個特大型能源合作項目,在該項目中,中國既參與上游技術開采、投資建設合作,同時也作為液化天然氣貿易的重要出口市場,參與下游液化天然氣貿易往來,這有助于加強中俄能源產業上下游一體化合作,帶動產業合作、金融合作、投資合作。
在已取得的成果上,未來中俄經貿合作前景也將繼續值得期待。“中俄兩國互為鄰國,又有4300多公里的邊境線,而且兩國產業互補性強、市場空間廣闊,中俄經貿合作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同時,地方合作、科技合作以及農業合作將會是中俄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李東表示,2018至2019年是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這將促使兩國地方交流合作蓬勃發展,只有地方合作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才能夠真正地推動中俄間的務實合作。
據悉,2018至2019年是中俄元首確定的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旨在激發兩國地方合作的熱情和潛力,帶動更多地方、企業、民眾加入到中俄務實合作中來。交流年啟動后,兩國各地方熱情高漲,各項活動如火如荼。例如在今年6月舉行的第六屆中俄博覽會上,共有來自俄羅斯25個州區的130余家企業帶來了發展成果和獨具特色的產品,他們希望借助展會等平臺,與中國地方政府與企業間攜手,進一步拓展中俄經貿合作的商機,為實現中俄兩國確定的2000億美元經貿目標而共同努力。
李東提出,中俄科技合作潛力也很大,2020年至2021年被確定為中俄科技創新年,在該框架下,中俄科技合作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而且,兩國在高科技領域也各有優勢,俄羅斯的航天科技和中國的電子信息都有其比較優勢。因此,兩國可加強航天、電子智能信息等高科技領域的戰略合作,提升兩國科技競爭力。
此外,在農業方面,李東表示,俄羅斯未來要大幅增加糧食出口量,中國是其重點市場之一,尤其是俄羅斯大豆、肉類等農產品在中國市場潛力巨大。農業合作是中俄經貿合作的新領域,有利于優化兩國貿易結構,為促進雙邊貿易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