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于9月9日召開,會議指出,以共建“一帶一路”為重點,大力優化貿易結構,推動進口與出口、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貿易與雙向投資、貿易與產業協調發展,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也為中國開放發展開辟了新天地。
合作機制日益完善
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已經有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我國簽署了超過190份合作文件。
今年4月份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更是引起了世界關注。論壇期間舉行了高峰論壇開幕式、領導人圓桌峰會、高級別會議、12場分論壇和1場企業家大會,來自150個國家、92個國際組織的6000余名外賓參加了論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在交通、稅收、貿易、審計、科技、文化、智庫、媒體等領域同中方簽署了100多項雙邊、多邊合作文件。
據了解,商務部不斷完善經貿合作機制,今年又與相關國家新建了一批貿易暢通工作組和投資合作工作組,這是中國和相關國家為快速有針對性處理雙邊經貿問題,而設立的非常有效的工作機制。截至7月初,這些小組已經建了11個,還與18個國家建立了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為發展“絲路電商”提供了機制保障。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我國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合作更是穩步推進。1月份至7月份,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2個國家有新增投資,合計79.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12.5%;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并購36起,投資額13.8億美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722.6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9.9%;完成營業額445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5.1%。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實實在在的成果說明,共建“一帶一路”的朋友越來越廣、伙伴越來越多、合作越來越深入。共建“一帶一路”有理念、有機制、有舉措,必將行穩致遠。
貿易往來持續擴大
商務部數據還顯示,截至5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了1.6萬列,到達了境外16個國家的眾多城市。商務部綜合司司長儲士家表示,中歐班列開行以來,由初期的去程多回程少,發生了非常重要的變化,回程班列快速增加,目前基本達到了“去一回一”。
另外,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從貿易伙伴看,我國對歐盟、東盟和日本等主要市場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高于整體。
具體而言,前8個月中歐貿易總值3.15萬億元,增長9.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5.6%;我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2.74萬億元,增長11.7%,占13.6%;中日貿易總值為1.39萬億元,增長0.7%,占6.9%。同期,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5.83萬億元,增長9.9%,高出全國整體增速6.3個百分點,占我國外貿總值的29%,比重提升1.7個百分點。
9月10日,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對我國穩外貿功不可沒。同時,“一帶一路”倡議也為很多國家增加了就業,與我國產業發展進行對接,形成良性互動,從而分享到中國經濟成長的溢出機會。
上海邁柯榮信息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徐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目前全球貿易局勢復雜的情況下,我國外貿波動較小的原因在于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之間的外貿正在加速發展,可能會成為未來的重要支撐之一。“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各國的歡迎是因為,“一帶一路”加強了區域之間的合作,提高國家經濟質量,同時可以促使這些國家間的貿易費用下降,提高國家內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徐陽看來,“一帶一路”未來繼續發揮的影響領域會在各個方面,包括基建、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等,并可能會出現小范圍內的國家分工,進一步加強區域間的經濟發展。
“目前,‘一帶一路’倡議已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階段轉向精雕細琢的‘工筆畫’階段,將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來抓落實,尤其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產業投資和合作園區的建設。在這之中,要倡導綠色高質量發展,優化貿易和投資結構。”上海立信金融學院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肖本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