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前景廣闊。日前,海關總署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外貿數據顯示,中西部地區出口增長13.4%,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至17.5%。這說明,對于中西部地區政府、企業而言,當地的外貿發展潛力巨大,還需要各方繼續下功夫深入挖掘。而從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來看,中西部地區除了繼續推動沿海沿邊開放之外,還可以打造“前店后廠”的城市間經濟合作模式,為中西部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前店后廠”最初是指企業經營的一種模式,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來臨,國家決策者從中得到靈感,使其演變成一種珠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按地域分工,開展經濟合作的獨特模式。其中,“前店”指的是港澳地區,“后廠”指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港澳地區利用海外貿易的窗口優勢,承接訂單,從事制造和產品與工藝的研發,同時負責原材料、原器件供應和產品質量控制,開展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等工作。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制造和裝配。
對比外貿數據可以發現,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呈現出這樣的特點:主要的進出口額、外向型企業、外資企業都集中在重慶、鄭州、西安、長沙、武漢、成都、蘭州等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其余的城市開放程度較低,人力、物力、資金等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還有加大外流的趨勢。為了將對外開放格局由點到面展開,就需要把這種虹吸效應轉變為輻射效應,而“前店后廠”模式則恰恰可以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些許參考。具體而言,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較大城市要承擔起交通樞紐、貿易口岸的功能,當好“線下體驗店”。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水平得到了提高,地處內陸的劣勢正逐步成為面向西亞、中亞開放的優勢。中歐班列、陸海國際貿易大通道的建設,讓重慶、鄭州、西安、長沙、武漢、成都、蘭州等城市都成了交通樞紐、貿易口岸。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城市大都建立了區域內特色商品的展示店,為推廣區域產品奠定了基礎。接下來,較小城市只需要與大城市保持交通順暢,就無須再單獨進行重復建設,只要利用好當前設施,就可將商品運輸到國外。
其次,較小城市需要打造產業集群,當好較大城市的“產品加工廠”。我們知道,若某個地區生產的商品剛剛滿足當地的需求,沒有外溢效應,該地區就沒有發展外貿的內生動力。從一些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打造產業集群是通往外貿型城市的必由之路。例如,長沙著力于機械重工的發展,中國鐵建重工、三一重工、中聯重工等企業云集于此,僅其中的三一重工一家,在2018年就取得了國際銷售收入136.27億元、同比增長17.29%的好成績。從當下的西部地區的市場飽和度上來看,制造業等行業還有許多發展空間。
通常來說,打造產業集群有兩種方式。一方面是發掘當地特色產品,地方政府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推動其大力發展。例如,中西部地區比較有優勢的產業有農牧業、建材、能源、傳統制造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的產品,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而言,尤其是戰后重建的國家、地區,都有巨大的需求。這些產品可以隨著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企、大型民企走出去,實現“借船出海”。另一方面是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尤其是外向型企業和外資企業。前不久國家出臺的《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就包含一個子目錄《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引導外企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產業轉移。對此,地方政府需要精準對接到相關企業的需求,抓住一個行業或者一個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入駐,配套企業也將會隨之而來。
最后就是要加強對外宣介,搭建發展大平臺。一是做大做強或利用好會展產業。會展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前不久閉幕的第25屆蘭洽會上,就有507個項目在會期成功簽約,展覽商品展銷總成交額15.02億元,其中,訂貨7.37億元,現貨7.65億元。但這并不是說,每個城市都要爭搶建設展館、舉辦展會,而是要利用好區域內、國內甚至國外品牌展會的平臺來發展外貿。二是貿促機構、商協會應當積極主動作為。當前,中國貿促會已經在重慶、河南、四川、湖北等中西部地區的自貿試驗區設立了服務中心,這為當地貿促機構、商協會提供了新的合作資源,進而可以和當地共同組織團組出訪、來訪接待等外貿活動,打通國內外兩個市場,成為中西部地區外貿發展的生力軍。
顯而易見,要實施這些舉措,區域城市之間的統籌協調、合理分工是必不可少并且十分重要的。但當前,中西部地區城市間的合作機制還不夠健全,亟須相關部門拿出對策。這或許需要中央在“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等頂層設計的層面出臺相關指導文件,加強對中西部地區分工合作的指導,為其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