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國家統計局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5月份主要經濟數據。數據表明,今年前5月,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當前經濟運行仍處于合理區間,未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有支撐,發展前景廣闊。
工業增長6%,服務業增長7.3%;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貿易順差在改善、吸引外資流入在增加,國際收支總體平穩……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和國際收支四大指標顯示,今年1-5月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經濟何以能始終表現出處變不驚、從容自信?
制度給力、基礎牢靠。堅持中國共產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中國經濟能夠長期實現穩步、可持續發展的法寶。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推出力度空前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提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論斷,黨中央統領大局、運籌帷幄,架構起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四梁八柱”,為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夯實了牢固的基礎。從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應對經濟新常態,到出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個穩”政策舉措應對穩中有變格局,一系列全局性、前瞻性、創造性、根本性的制度安排,以非凡的魅力錨定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總基調。
改革創新、韌性強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始終不渝地高擎創新大旗,致力于以創新驅動為經濟社會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特別是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尖端技術方面的創新不斷獲得新的突破,逐漸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強勁態勢,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購更被譽為“新四大發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產品、新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新業態、新經濟蓬勃興起,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2018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近2萬億元,投入強度為2.18%,超過經合組織國家的平均水平,足見中國對創新發展有多重視、創新投入的力度有多大,中國經濟始終保持韌性強、活力足,中國之所以能夠克服成長煩惱、轉型陣痛,沉穩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創新動能的有力支撐。
開放包容、得道多助。中國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以寬闊的胸襟把中國機遇變成地區機遇、世界機遇,崇尚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理念,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切合了全球共同利益,得到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共鳴,“朋友圈”越來越擴大,合作成果越來越卓著。去年全球投資普遍下滑,中國吸收外資卻逆勢增長3%,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今年前5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369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開放、包容的中國生機盎然、活力勃發,中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前景的合作成就貢獻世界,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之一。
千磨萬擊還堅勁,亂云飛渡仍從容。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中國人民心無旁騖、腳踏實地,眾志成城、攻堅克難,中國經濟巨輪無懼風高浪急破浪前行。
文/巴渝佳人(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