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經社旗下的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9萬億元,同比增長11.6%。其中,出口跨境電商規模7.1萬億元,進口跨境電商規模1.9萬億元。
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表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依然保持持續增長,這得益于一系列制度支持和改革創新,以及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全球性物流網絡的構建交易規模日益擴大,跨境電商正成長為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
《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賣家主要集中在廣東省(20.5%)、浙江省(17.2%)、江蘇省(12.8%)、上海市(8.3%)、福建省(6.5%)、北京市(5.2%)、山東省(3.4%)、河北省(2.2%)和其他地區(23.9%)。這些地區同時也是傳統外貿最為發達的集聚地,有著良好的傳統外貿基礎。
“東部地區跨境電商發展迅猛有其先發優勢。”阿里巴巴集團研究院專家、阿里跨境電商研究中心主任歐陽澄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一,這些區域過去是中國生產制造業基地,產業基礎完善,出口能力強;其二,東部沿海地區外貿和服務型企業多,企業整體科技水平高和創新能力強,近年來數字化轉型快,從而引領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
西部地區跨境電商發展潛力如何呢?《報告》顯示,隨著跨境電商賣家群體規模的不斷壯大,中西部地區跨境電商發展同樣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及后發潛力。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各方面形勢的轉變,中西部地區發展跨境電商有其后發優勢。”歐陽澄從三個方面分析中西部地區發展跨境電商的潛力,第一,中國產業正在快速轉型升級。從降本提效和全球化布局考慮,東部沿海地區部分產能會轉移至海外地區,但為了更好服務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以及充分利用國內完備健全的供應鏈和產業基礎,相當一部分產能會從東部地區轉移到中西部地區;第二,中西部地區勞動力成本低,資源條件好,具備一定的技術人才優勢;第三,中西部地區正在快速擁抱數字經濟,在數字政務服務、企業數字化方面發展迅速,具有發展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的巨大空間和發展潛力。“這三方面為中西部地區發展跨境電商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提供人才、創造發展空間,中西部地區未來跨境電商的增速可能會很快。”歐陽澄談道。
那么中西部地區該如何推進自身跨境電商快速發展?對此,歐陽澄提出四點建議。第一,中西部地區要積極培育數字時代新型人才,例如培育跨境電商相關的綜合型人才、數字營銷人才、數字供應鏈管理人才、大數據分析人才等。目前高校畢業學生所學的傳統經貿理論知識,還不能與跨境電商企業的需求很好地對接。中西部地區可以結合自身產業發展,大力培育企業發展所需的數字人才,包括更好發展服務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同時,政府要給予政策扶持,使得中西部地區能夠集聚人才、留住人才。
第二,中西部政府部門宜積極制定推動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創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從而為跨境電商相關的平臺企業、服務企業、初創企業安穩落戶中西部地區提供政策保障,同時加強政策創新、扶持平臺企業發展,并積極引導制造業、外貿企業等加快數字化轉型。例如,政府可以和大型平臺企業合作,共同幫助廣大中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第三,幫助中西部企業建立繁榮的數字貿易生態系統。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跨境電商平臺可以加強合作,讓更多企業知道跨境電商和數字貿易不是一個單純的貿易渠道,更是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必由路徑,可以幫助企業觸達各國消費者、進入多元化海外市場、創建品牌和建立信任、建設全球數字供應鏈。對此,中西部宜以市場化、公私合作的方式,建立起涵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普惠金融、智能物流、大數據和云計算、智能制造等全方位的數字經濟發展生態。
最后,中西部跨境電商企業從資本投入到人力資源部署,要始終樹立全球化、數字化意識,要意識到未來產品要進入全球市場,通過市場手段進行產品創新,提高服務;提供數字化服務,采用數字化營銷。
《報告》還指出,當前絕大部分的跨境B2B企業都存在企業品牌建設不足的問題,仍然扮演的是國際品牌代工廠的角色。但跨境B2B品牌建設之路即將開啟,越來越多的B2B平臺上的企業都開始注重品牌化建設。
“品牌化是企業實現全球化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面對的一個轉型。產品品牌化,有利于得到消費者的認可,獲得更好的利潤空間和議價能力,建立知識產權和產品質量標準,從而有助于企業更好開拓廣泛的國際市場。”歐陽澄表示,進行品牌化建設,要注重生產高質量產品,因為品牌認可度和產品質量直接掛鉤;同時,品牌建設要和科技含量、服務等相結合,從而增加產品的獨特性和附加值;此外,要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及時在有關國家政府部門登記注冊,避免被搶注和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