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9日,美國政府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加征的關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美方上述措施,違背中美雙方通過磋商解決貿易分歧的共識,損害雙方利益,不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直接導致了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為此,中方不得不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進口商品調整加征關稅措施。5月1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決定,自2019年6月1日0時起,對已實施加征關稅的600億美元清單美國商品中的部分,提高加征關稅稅率,分別實施25%、20%或10%加征關稅。對之前加征5%關稅的稅目商品,仍繼續加征5%關稅。

液化天然氣進口影響不大
液化天然氣就在征收25%的產品清單中。中國將把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LNG)關稅從10%提高到25%,意味著美國將失去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市場;而對中國來說,因美國并不是中國主要LNG進口國,因此影響不大。
據殼牌發布的《LNG前景報告2019》顯示,2018年全球各國LNG進口增量為2700萬噸,其中,中國LNG凈進口增量為1600萬噸,占全球增量的59.26%,位居世界第一。
近幾年我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提高,對天然氣需求激增,而我國天然氣產量提升有限,自2015年開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直線上升。"今年僅前3個月數據統計顯示,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53.6%,可見進口天然氣在我國天然氣供需中的重要性。"中宇資訊分析師孫陽表示,我國由于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因此需要大量進口天然氣補充國內市場,但是由于天然氣管道建設周期長,投資大,而進口LNG依托船運,在天然氣進口量中的比重也逐步增大,因此進口LNG在我國天然氣進口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金聯創統計,2017年,中國LNG進口量就超越了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國。2018年,中國LNG進口量仍位居全球第二,約為5357萬噸。而"綠色發展"的宗旨將推動中國天然氣消費繼續穩步增長,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LNG進口國。根據海關數據,2018年中國前五大LNG進口國依次是澳大利亞、卡塔爾、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而美國的LNG進口比重僅占4%左右。
美國作為新興的天然氣出口國,從2016年開始對我國出口LNG,2017年從美國進口的LNG占我國LNG進口總量的4%。然而,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在中國對美國的反制征稅清單中,LNG就在其中,并且被征收10%的關稅,這一事件導致2018年下半年貿易商自美國進口LNG熱情縮減。2018年我國自美國進口LNG共計214.82萬噸,比上年增加63.67萬噸,但是受貿易摩擦的影響,占比依舊維持在4%。
今年一季度我國從美國進口LNG的總量占天然氣進口總量不足0.8%。"6月1日對進口LNG征收25%的貿易關稅無疑遏制了進口企業從美國進口LNG的積極性。不過我國自美國進口的LNG數量不多,增加關稅對國內天然氣市場影響不大。"孫陽表示。
"中美貿易摩擦的再升級,或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美國加快推動液化天然氣出口的計劃,美國LNG出口或將受到重擊。"金聯創天然氣分析師孫雪蓮表示,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后,中美兩國企業簽訂的長協LNG量將暫停,而目前中美兩國企業在執行的長協資源只有中石油與切尼爾的120萬噸/年的量。對于現貨部分來說,中國進口LNG成本或有一定程度增加。
化工品進口受沖擊甚微
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對中國化工產品的進口產生的影響不大。"2018年美國PX出口到中國81277噸,占中國進口總量的0.51%。我國PX主要從日、韓、印度等亞洲國家進口,美國供應量有限,且運費較貴,中國對美國PX加征25%的關稅對PX行業幾無影響。"金聯創化工分析師崔靖表示,近期PX市場價格跌幅較大,主要是受到中國新裝置陸續釋放的影響,供應將繼續增加,市場價格依然呈現趨勢性走低。
中國是純苯凈進口國,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純苯進口國,進口來源主要為東北亞、東南亞及南亞等,美國是全球第二大純苯進口國。2017年我國自美國進口純苯在2.4萬多噸,占總量的0.98%,而2018年自美國進口純苯量僅為75公斤,可忽略不計。從套利分析,亞美套利窗口處于開啟狀態,美國貨源補倉亦主要來自亞洲,其次為歐洲。從市場角度考慮,影響中國市場的主因包括基本面及CFR中國市場,相對于產業鏈來說,純苯市場具備較強的獨立性特征,受下游直接影響有限。"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CFR中國市場難以產生較大影響,進而對中國內貿的影響較小。
但從產業鏈整體考慮,終端包括化纖橡塑等行業受到本次貿易摩擦的直接影響相對較大,或對產業鏈整體產生小幅度的間接沖擊。"崔靖表示。
前幾年,美國作為中國苯乙烯遠洋貨源補充的一大來源地,占比曾在10%上下,但2018年6月,商務部裁定原產于韓國、臺灣地區和美國的進口苯乙烯存在傾銷,并對上述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其中對美國征收稅率在13.9%——55.7%不等,美國苯乙烯對中國市場的補充大幅下降。其中,2018年美國對中國出口苯乙烯總量在13.32萬噸,占比下滑至4.6%,總金額在17459萬美元。"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于苯乙烯整體供需格局影響有限。不過受此影響,大宗商品及化工板塊普跌,對苯乙烯帶來一定心態打壓及避險操作,近日市場聯動性下滑。"崔靖表示。
2018年,我國進口苯酚總數量在418750噸,其中美國對華出口苯酚數量達到74323噸,占比大約在17.75%,穩居第二,僅次于韓國。從數據上來看,美國苯酚對中國國內供應面存在著較大的補充作用,但2018年3月26日,商務部決定對原產于美國、歐盟、韓國、日本和泰國的進口苯酚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此次調查通常應在2019年3月26日前結束,但2019年3月22日,商務部決定對苯酚反傾銷調查期限延長6個月,即截止日期為2019年9月26日。崔靖認為,縱觀前幾年,從國內對美國苯酚征收36%的反傾銷征稅點來看,征收稅點不低,故短期內,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苯酚的進口影響有限。
"我國芳烴產品與美國之間進出口貿易量極少,加征關稅對產品產生的直接性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不過,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導致近期大宗商品以及股市大跌,對甲苯、二甲苯市場也造成了一定打壓。"崔靖表示,美國對中國加稅產品中涉及較多紡織類以及家具等產品,倘若以上類別產品終端制造業受到影響,也將對上游芳烴化工產品造成影響,盡管這一影響周期較長,但也導致業者對中遠期需求不抱信心。
化肥貿易市場波瀾不驚
近兩年,雖然化肥產品也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征關稅范圍之內,但是因雙方貿易量、貿易金額較少,直接影響相對較小。
據海關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復合肥數量為3502噸,僅占總進口量的0.32%;2018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復合肥數量為3752噸,占總進口量的0.26%。2019年1——3月,我國從美國進口的復合肥數量為497噸,占1——3月進口總量的0.13%。出口方面,據海關統計,2018年我國出口至美國的三元復合肥數量為125噸,占總出口量的0.03%;出口至美國的二元復合肥數量為118噸,占總出口量的0.01%。
"正是由于中美雙方在復合肥領域的貿易量較小,所以加征關稅對復合肥影響有限。不過中美貿易摩擦會影響金融市場,會影響匯率,間接仍然會影響復合肥市場。"金聯創化肥分析師許樹仙表示。受加征關稅事件影響,2019年5月13日,離岸人民幣滑落至開年來最低水平,市場人士開始將最壞局面納入考量。而人民幣的貶值有利于出口量的增加、進口量的減少,因此從某種角度說,這對復合肥是個利好。
復合肥國內產能過剩嚴重,發展"走出去"戰略不僅可以緩解國內過剩的產能,還能逐步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上的地位,進一步增加中國產品的影響力。雖然我國復合肥出口基數較小,但增長速度較快、增長幅度較大。據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1——3月,我國出口三元復合肥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640.1%。"我國每年都有百萬噸左右的復合肥產品需要進口,而隨著人民幣的貶值、進口產品競爭力的下降,這些產品有可能轉向國內生產,也有可能逐步被國內產品代替,這又為國內高端產品發展騰出一定空間。"許樹仙表示。據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1——3月,我國三元復合肥進口量比去年同期減少4.2%。
許樹仙認為,單純從中美復合肥貿易領域來看,加征關稅影響不大,但從匯率角度來考慮,則會有一定積極影響,這也為國內復合肥企業、經銷商釋放一個信號,應該把握時機積極出口、開拓國外市場。
"外部的不確定因素上升導致近期人民幣匯率持續波動下滑,給予二銨出口市場開局不利階段弱小的利好支撐,但對于目前二銨的窘境支撐相對有限。"中宇資訊分析師李政表示,2006年至今,中國磷銨產能依托料漿法磷銨工藝已經高速發展成為國際重要的出口大國,近三年來,中美磷酸二銨層面上的貿易往來幾乎為零,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磷資源匱乏國家占據中國二銨出口市場的主導地位,因此短期內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于目前的中國二銨市場沒有明顯影響。不過,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于人民幣匯率產生上下波動,對于后期二銨出口市場也會產生一定的風險。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2019年一季度中國進口自美國的純氯化鉀、其他氯化鉀、硫酸鉀累計數量分別為0噸、4.422噸、24.15噸,占三類產品1——3月總進口量0.0001萬噸、295.17萬噸、1.30萬噸的0%、0.001%、0.19%。"從2018年年度鉀肥進口來源明細數據統計,以及匯總觀察歷史數據發現,中國進口源自美方的鉀肥數量微小,新的稅率標準對中國鉀肥市場影響不大。"中宇資訊分析師李金梅表示。
輪胎出口貿易再遭打擊
從近日公布的中國對美國進口關稅調整產品清單中可以發現,斜交胎稅率多調整為25%,而對進口數量較多的小客車胎及貨車胎仍加征5%關稅。
中國為輪胎生產大國,因此輪胎進口較少。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后,對美國輪胎進口數量多呈下行走勢,小客車胎表現較為明顯。"整體來看進口關稅增加對國內輪胎市場影響較小。"但是,中國畢竟是全球輪胎生產大國,有相當一部分輪胎用于出口。根據2018年的相關數據,對美國出口量約占出口總量的14%左右,因此美國對中國進口輪胎再次加征關稅將對國內輪胎行業產生巨大打擊。"金聯創橡膠分析師段雪晴表示。
在美國對華進口加征25%關稅的2000億商品中,大多數輪胎位列其中。自2018年9月美國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商品加征10%關稅開始,輪胎出口美國的量大幅減少,而在10月左右國內輪胎廠家為規避當時美國所發布的2019年1月關稅加征至25%的風險,集中處理美國訂單,因此出口量大幅上升。雖然在2019年關稅提升至25%前,中美雙方達成共識,暫停加征新的關稅,但出口美國訂單多提前消耗,因此2019年1、2月出口量仍呈下行走勢。
2019年3月輪胎出口美國量剛有回升跡象,但近日貿易摩擦再次升級,輪胎難逃關稅加征至25%的厄運。關稅大幅增加壓制國內輪胎廠家出口意向,目前部分廠家出口美國數量及訂單均大幅下降。
近幾年國內輪胎出口美國阻礙不斷,不僅僅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引起的多次加征關稅,"雙反"也一直是出口的大熱話題。早在2008年,美國已經對我國出口的OTR輪胎征收"雙反"稅,隨后乘用車和輕卡輪胎、卡車及公共汽車輪胎也加入"雙反"大部隊,乘用車和輕卡輪胎、卡車及公共汽車輪胎作為輪胎主力軍,自2015年雙反開始,出口量一直處于遞減狀態。
自美國雙反開始后,國內輪胎企業便以海外建廠來規避貿易壁壘,但海外建廠所需資金龐大,多數企業難以支撐其高昂的成本,因此部分廠家減輕了美國市場開發力度,轉戰其他東南亞、印度、中東等國家。"美國關稅再次提高后,輪胎廠家只能加大其他國家的開發力度,甚至有部分數量的輪胎進入國內市場銷售。隨著時間推移,國內輪胎廠家在其他國家的市場不斷擴大、影響力不斷提升,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減弱,'雙反'及加征關稅等對國內輪胎行業的影響或會逐漸淡化。"段雪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