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7年4月首屆到今年4月第125屆,廣交會歷經62年從未中斷,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展”。作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窗口”和“晴雨表”,廣交會濃縮著中國外貿發展史,更折射新中國70年來經濟的崛起與轉型。

從出口創匯到按市場規律辦展
新中國成立后受到西方國家封鎖禁運,對外貿易僅限與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易貨記賬”。
為解決經濟建設需要,促進與各國友好往來,新中國急需打開一條通往國際市場的路。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應運而生,簡稱廣交會,每年兩屆。
時任外貿部駐廣州特派員嚴亦峻說,廣東有毗鄰港澳的優勢,但許多港澳商人對新中國不了解,舉辦交流會可以全面介紹出口商品,還能增進他們對新中國的認識。
1957年4月25日,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中蘇友好大廈開幕,19個國家和地區的1223名客商與會,成交額1754萬美元,其中農副產品及手工藝品約占63%。
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徐兵說:“廣交會打開了新中國對外經貿交往的大門,成為展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窗口?!?/span>
隨后20年,廣交會迅速成為中國出口創匯主要渠道。1965年開始,廣交會年出口成交占全國年出口總額30%以上,為國家購進急需物資支援經濟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茅臺酒就是那時在廣交會上接受香港商貿界人士建議,把黑陶酒瓶改成白瓷酒瓶,紅星商標變為參考敦煌壁畫的飛天商標,此后一路暢銷。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雷”打破外貿壟斷。在出口導向型模式推動下,生產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各類主體參展,出口市場日趨多元。
第44屆廣交會開幕時,人們已嗅到春天的氣息,中國外貿實現多個第一:首次將“以銷定產”作為對外貿易方針,首次開展補償貿易,首次開展來料加工……人們第一次體會到“按市場規律辦事”的巨大能量。
在貿易平衡中“賣全球、買全球”
廣交會見證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
曾經,國營企業壟斷全國外貿,民營企業無緣與會。當年,浙江飛躍集團董事長邱繼寶想讓產品走向國際,卻因為是民營企業,只能“爬墻進入廣交會”,被罰款50元。
1999年的第85屆廣交會上,私營企業首次出現。浙江余姚西摩電器有限公司等幾家企業,作為首批獲得外經貿部批準、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私營企業代表,登上廣交會舞臺。
浙江貝發制筆廠廠長貝智銘因為進不了廣交會,在外商云集的樓梯口等了一周,終于拿到一筆兩萬美元訂單,后來這個寧波人成了“中國筆王”,他回憶說:“廣交會為我打開了對外貿易的第一扇門?!?/span>
以2001年加入WTO為標志,中國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2003年的秋季廣交會采購商超過15萬人,成交額突破200億美元。廣交會也從一屆兩期變成一屆三期,從主要出口初級產品為主向主要出口制成品轉變。
為實現貿易平衡,自2007年第101屆起,廣交會設立進口展區,并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當年,中國外貿順差2622億美元。
“中國開始重視從出口創匯向進出口均衡發展,廣交會成為‘賣全球、買全球’的國際公共平臺?!毙毂f,廣交會設立進口展以來,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萬多家企業參展。
高質量引領中國制造“進口效應”持續釋放
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發展導向、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加速推動對外開放新格局,廣交會迎來新機遇。
“改革開放前,僅13家外貿總公司參展,如今每屆廣交會迎來2.5萬家外貿企業和數百家境外企業,每屆到會客商約20萬人,規??胺Q‘世界第一展’。”徐兵說。
和幾十年前一樣,這些企業仍然要靠“擺攤”招攬客商,只是展位越來越向著品牌化、智能化和綠色環保方向發展,成為企業展示最新研發成果的平臺。在第120屆廣交會上,海爾展臺上第一次出現全球品牌區,被其收購的日本三洋、美國通用等品牌新品悉數亮相。
作為廣交會的“常客”,海爾集團副總裁張慶福說,“實踐證明,越是面對挑戰,越要堅定高質量發展。”
一路走來,廣交會成為折射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的一面鏡子。在“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過程中,廣交會1992年起探索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護航企業自主創新;2013年起設立“廣交會出口產品設計獎”,注重產品附加值。
62年來,廣交會累計到會境外采購商約861萬人。眼下,第125屆廣交會正在舉行。在中國積極主動擴大進口的承諾下,此次38個國家和地區的650家企業參展,其中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383家企業,展位數630個,占比均超六成。
土耳其新福公司已連續10年參加廣交會,借此平臺開拓了非洲、東南亞等市場?!耙郧皬闹袊少徚慵?,現在我們希望把產品賣到中國?!毙赂9緛喼迏^銷售負責人王娜娜說,“中國市場不容忽視?!?/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