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程度提升,中國出口貿易增長乏力,依靠成本優勢嵌入全球價值鏈中低端環節以實現“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貿易戰略難以為繼,“以進養出”的進口戰略也面臨挑戰。一方面,發達國家對我國急需的高質量、高技術中間品和資本品實施進口封鎖,并針對一攬子產品實施出口限制;另一方面,我國“進口為生產”的戰略在新時代日益凸顯其相對狹隘性。面對進口和出口的“雙重擠壓”,我國迫切需要轉變進口貿易戰略,以開放促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新增長。
進口戰略調整收效顯著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進口戰略已從最初的“以進養出、大進大出”過渡到“優進優出、優質優價”。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主要通過限制進口和鼓勵出口,保護、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以進養出”的出口導向型政策在為我國創造大量外匯的同時,也帶動了工業體系發展、促進了就業。加入WTO后,我國邁向進出口并重的“大進大出”時期,但本質上我國的進口仍以優質中間品、關鍵資本品為主,其目的是提升企業生產率與產品質量,充分利用我國企業的成本優勢,讓世界了解中國制造優質低價。這一時期進口戰略的核心是在中間產品和資本品上實施進口替代,在下游產業上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
我國適時提出“積極擴大進口”,通過降低部分最終品關稅,改善消費者福利、擴大進口,促進多邊自由貿易,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戰略調整收效顯著,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7.79萬億元,相比2016年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萬億元,增長10.8%;進口12.46萬億元,增長18.7%;貿易順差2.87萬億元,收窄14.2%。合理地擴大進口可以促進內需、增強市場競爭性,同時有助于我國調整經濟結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對于建立我國貿易強國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時期進口戰略的核心在于以中國已具備的上下游環節競爭優勢與世界其他產品展開充分競爭,倒逼企業轉型升級。以創新替代低成本構建我國企業競爭新優勢,同時提升消費者福利水平,打造經濟增長新動力。
在中短期內,受外需不振、世界經濟增長總體放緩以及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等因素影響,我國總體進口增速可能超過出口,進口將呈現量增質優的發展趨勢。在以生產為目的繼續實施進口替代發展的基礎上,我國還會增加初級產品特別是關系到國家能源、糧食等安全問題的相關大宗商品進口,同時擴大最終品尤其是個人消費品的進口數量和質量。
積極擴大進口
從“注重進出口共同發展”到“積極擴大進口”,我國未來進口戰略的基本方向已發生改變,其實質在于由單純追求貿易順差和貿易總量向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轉變。
第一,進口促銷費。最終品進口擴大一方面將提升國內消費者福利,在滿足人民物質需求的同時,改善我國主要依靠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狀況;另一方面也會加劇下游行業的市場競爭,通過資源配置效應推動供給側改革進一步深化。將國外優質產品引入中國市場可以通過“鯰魚效應”激發我國企業活力,在市場作用下實現資源重新配置,提高整體生產效率。
第二,進口促創新。繼續發揮中間品進口對我國企業生產的促進作用,擴大替代彈性相對較弱的中間品的進口數量,使企業通過“干中學”加快技術進步,實現出口二元邊際擴大。對于替代彈性較大的中間品,更加注重進口質量與種類,通過中間品競爭激發上游企業創新意愿,同時依靠成本效應推動下游企業發展,提升其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進口促平衡。我國作為一個擁有龐大消費市場的發展中貿易大國,通過積極擴大進口平衡國際貿易收支,有助帶動全球需求增加、經濟回暖,在實現自身經濟轉型升級的同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我國國際地位。
第四,進口促安全。相比于美、日等發達國家,我國戰略儲備機制建立較晚。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原油進口量在2015年超過美國達到33550萬噸,但我國石油的戰略儲備量僅可供維持34天左右,即使根據《國家石油儲備中長期規劃(2008—2020年)》,我國可以在2020年形成100天左右的石油儲備規模,但也低于美國和日本當前的139天和158天。進一步擴大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進口可以提升我國戰略儲備能力,保障國家安全。
主動擴大開放
在我國進口戰略轉型過程中,要主動擴大開放,要從簡單的邊境外關稅減免,更多向更為深入的邊境內制度層面開放擴展。積極尋求主動擴大開放與對等雙邊和諸(多)邊對等開放相結合,努力由國際經濟參與者轉為規則制定者。
第一,加強雙邊和多邊自貿區(FTA)建設。與其他國家組建自貿區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措施之一。為此,我國應鞏固已有成果并積極推動雙邊貿易協定不斷升級。在發展雙邊貿易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多邊貿易,例如中日韓、中歐;同時要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例如加拿大。擴大雙邊和多邊自貿區建設可以降低貿易的不確定性,擴大進口來源,提升進口產品差異化程度。
第二,發展境內自由貿易試驗區(FTZ),推動自由貿易港建設。推動自貿區和自貿港的建設,對于合理擴大進口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已陸續建立了上海、天津、廣東等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并在2018年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并探索自由貿易港的建設。自貿區和自貿港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世界經濟波動和金融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有助于我國較平穩地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對外開放之路。
第三,擴大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往來。充分發揮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在保持對外投資增長的基礎上注重推動進口貿易的發展,增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雙邊及多邊關系建設。國家信息中心等發布的《“一帶一路”貿易合作大數據報告2018》顯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進口增速已首次超過出口,但發展空間仍然巨大,特別是礦物燃油類等初級產品。
第四,依托跨境電子商務實現進口消費升級。在發展雙邊及多邊關系的基礎上,借助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一步加大進口貿易力度,同時調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政策,減少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幫助我國消費者購買到價廉質優的國外商品。
完善配套體制機制
在主動開放的同時,還應積極做好相應體制機制改革,特別是應該在試點基礎上有序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相關便利化措施,通過深化改革降低貿易的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增進進口戰略的實施效果。
第一,優化海關監管措施、保證通關便利化。對于進口逐步用負面清單制度替代“白名單”制度,讓更多優質商品進入中國;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優化企業報關納稅環節,簡化商品通關流程、壓縮貨物通關時間,并對各個環節實時監控,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處理。
第二,改善營商環境。健全相應法律法規,提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讓國外先進技術放心“走進來”,同時激發國內廠商研發創新的活力;深化供給側改革,減少要素市場扭曲,以市場為主導更加有效率地配置資源,從而更好地發揮進口產品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增加金融服務支持力度,簡化融資流程、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尤其使各中小型企業減輕融資約束對生產的桎梏,充分引進先進技術與高質量中間品、資本品。
第三,出臺相關財稅政策。降低企業進口稅收,鼓勵企業進口高質量中間品,尤其注重降低下游企業進口國外消費品的關稅,使我國居民不必走出國門就能買到價格低廉的優質進口產品,提升消費者福利。此外,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非一線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為地方吸引人才和投資提供優良環境,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廠商和消費者對高質量進口產品的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