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作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三駕馬車之一的作用一直都被十分看重,這是對外貿易有著中國經濟“晴雨表”之稱的原因所在。海關總署4月12日發布了今年第一季度的對外貿易數據,在周邊主要經濟體出口出現下降的背景下,我國一季度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7%,外貿穩定增長釋放出積極信號,成為全球貿易運行的“穩定器”。
國內經濟“穩”是外貿“穩”的重要支撐。今年以來,國內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國內需求、市場預期等多項指標向好,其中3月份我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回升至景氣區間,表明我國制造業出現回暖。此外,一系列經濟數據顯示,去年年底以來出臺的各項穩定經濟的政策效應正在顯現,國內經濟企穩回升并平穩運行的趨勢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政策效應的釋放,為對外貿易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對貿易環境走穩的預期成為實現穩外貿的有利因素之一。當前全球經濟放緩主要是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疲弱、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和貿易局勢緊張的結果。對整體經濟貿易環境的預期好壞將直接決定企業的投資行為、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和國家經濟增長的前景。不容否認,隨著中美貿易談判不斷釋放出積極信號,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取得積極進展,來自于外部貿易緊張因素的逐漸放緩和未來可能的消除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對外貿易的機型,自然會對外貿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而為企業的進出口行為提供更多的良性預期。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在穩定中溫和上升拉動對外貿易的增長。據海關初步測算,一季度我國進口、出口價格總體分別上漲3.5%、4.4%,呈現溫和上漲態勢。價格因素是一季度進出口增長的主要拉動因素之一,其中出口價格對出口增長的貢獻度達到了66.3%;進口方面,部分大宗商品進口價格同比上漲幅度較快,比如天然氣、鐵礦砂、大豆等進口價格分別上漲28.2%、12.8%、8.8%。這也反映了全球經濟貿易在艱難復蘇進程中釋放出積極信號。
進口與出口保持同步穩定增長才能確保“穩外貿”目標的實現。盡管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體平穩,但增長速度處于相對低位,從2018年四季度開始,我國進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尤其是歐洲經濟出現下滑,美國經濟略顯疲態導致近期進出口預期偏低迷,其中進口呈現較為疲軟的態勢值得重視。從整個一季度的進出口增速來看,進出口均低于一年前的水平,三個單月的進口呈現負增長態勢,這反映出全球需求疲軟和國內增長滯后。而進口增幅縮減某種意義上會對未來出口的穩定增長產生“拖后腿”效應,因此,必須將穩進口與穩出口作為一盤棋來考慮。
為了應對外部復雜嚴峻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促進外貿穩中提質”作為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有力部署之一。外貿穩中提質,意味著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含金量。外貿穩中提質,也意味著用新業態拓展更廣闊的外部市場。2019年外貿成績單要實現量穩而且質優,需要企業練內功強體質,需要政府推出更多“接地氣”政策和服務,營造出企業安心發展的環境,讓更多的開放舉措來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舉措,不僅給國內企業松綁減負,帶來更大發展后勁,也為外資企業創造更大發展空間和機遇。
隨著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的深化,要逐步轉變評價外貿發展的標準和觀念,不僅要看貿易增長的速度和貿易規模,更要看結構、質量和效益的變化,既要看到現實的表現又要看到發展的潛力,不僅要從一個國家自身的角度縱深考察,還要進行全球橫向比較,這樣才能正確反映這個國家某一業績在國際分工當中地位的演變和競爭力的強弱,從而準確地把握貿易發展的趨勢,制定出科學的貿易發展戰略和政策措施。推動外貿結構持續優化,需要更加主動調整產業及貿易結構,培育新的外貿競爭優勢,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經過漫長的過程付出艱苦的努力,大力扶持自主創新,培育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才能促進外貿優進優出,實現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