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穩外貿任務艱巨。正如前不久商務部召開的全國進出口工作會議所指出的,當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不確定性更大,風險挑戰更多,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同時,實現外貿穩中提質目標也是有基礎、有條件的。
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以人民幣計同比增長0.7%,但以美元計下降3.9%。除了受2月份春節因素的影響外,中美經貿摩擦導致不少外貿企業集中進口和出口的情況,預支了今年前兩個月部分對美進出口份額。但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3月上旬進出口增速回升,預計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將保持穩定。由此可見,2019年外貿發展的內生動力正在不斷增強。
可以說,整體而言,在全球經濟和貿易形勢復雜多變情況下,穩外貿的政策效應正在持續顯現,針對外貿企業的減稅降費組合拳,推進口岸提效降費,支持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等多點發力、多措并舉,有效緩解了企業壓力,促進了外貿平穩發展。短期來看,進出口增速出現波動是正常的,這與國內外經濟形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水平以及外貿企業進出口節奏等多種因素相關。各級政府應繼續推進穩外貿政策的落實,加強相關政策儲備,從宏觀和微觀政策層面積極保“穩”,促使進出口保持平滑波動。但從中長期來看,提質才是穩外貿的關鍵所在,才是外貿健康發展的長久之道。
外貿提質的關鍵是提升外貿供給體系的質量。推動外貿由以貨物貿易為主向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資本輸出等相結合的模式轉變,這就需要重新梳理、整合和完善與對外貿易相關的各項宏觀與微觀經濟政策。而提升外貿供給體系質量過程中,推動外貿營商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和法治化國際化轉變是提供外貿經營確定性和可預期性的支撐點。而提升外貿供給體系質量的檢驗標準,就是外貿競爭優勢從以傳統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的進程和效果。
外貿提質的重點是把握市場的相互融通性。一方面,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大通關合作為抓手,推進市場多元化,讓這些國家逐步成為企業拓寬貿易市場的新增長點。商務部提出,綜合考慮經濟規模、發展速度、資源稟賦、風險程度等因素,拓展30個左右重點市場。只有不斷擴大外貿“朋友圈”,優化外貿進出口產品與服務的結構,才能進一步弱化外部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沖擊。另一方面,外貿企業主動適應國內需求變化的態勢,可以將部分產品出口轉內銷,利用潛力巨大的國內市場,銷售高質量、價格低廉的外貿規格產品,把國內市場充分用好用足。
外貿提質的核心是國內產業的主動升級。貿易所體現的比較優勢就是國內產業的比較優勢。外貿不過是表象,國內產業發展狀況才是一國或地區出口貿易的基礎,必須依托于產業發展水平這個內核。推動外貿增長動力由傳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要實現穩外貿的目標就必須與國內的產業結構與產能調整步伐緊密結合。要實現外貿“穩中提質”就離不開國內產業主動升級和研發持續高額投入的支撐,以此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加快提升高技術、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
外貿提質的動力是外貿主體保持穩定和持續的活力。2018年,民營企業對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成為中國外貿的主力軍。如何真正地讓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不同外貿主體經營動力保持高度的“活性”,是檢驗穩外貿政策效果的“試金石”。用足用好世貿組織規則所允許的出口退稅政策,要把及時、足額、到位的外貿退稅作為強化外貿主體經營積極性的“強心針”。要鼓勵外貿企業的經營多元化,特別是中小外貿企業嘗試轉型跨境電商,積極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政府通過完善各項配套軟件硬件,加快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讓更多外貿企業享受國家政策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