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保持總體平穩,主要宏觀經濟指標處在合理區間。其中,市場信心相對穩定,市場主體活力有所提升,對投資增速反彈和消費穩定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同時,還應看到一些宏觀經濟指標在低位徘徊和持續性回落,提醒人們必須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提升市場信心。對此,經濟日報特邀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經濟學教授劉元春作出相關解讀。
2019年1月份至2月份,我國社會投資、消費、物價等方面整體平穩,一些新動能新業態快速發展。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6.1%,從2018年8月份以來呈現止跌回升態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8.2%,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3.6%;消費者物價指數綜合同比上漲1.6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同比下降0.1%。此外,一些新動能、新業態對于經濟增長的支撐力度在不斷加強。這些指標均表明,我國經濟整體運行平穩,新動能發展快速。
相關指標趨穩,一個很重要的微觀基礎在于市場信心和市場活力提升。根據有關機構統計,在穩消費政策的作用下,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2018年6月份的118.2上升到今年初的123,銀行業景氣指數從2018年6月份的66.4上升到年初的68.4,非制造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從2018年6月份的60.8上升到2019年2月份的61.5,新進口訂單指數從48.2上升到2019年2月份的51.6。這些變化充分說明了穩增長促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由于當前我國宏觀經濟正處于轉型陣痛之中,受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因素疊加影響,一些經濟指標也明顯有下行壓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1月份至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繼續低位徘徊;2月份制造業PMI為49.2%,活躍度有待提升。受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和貿易摩擦因素影響,外貿形勢“開門遇冷”。此外,部分企業家信心指數和部分先行指數開始變化,部分預期發生扭轉,下行壓力不斷凸顯。
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期下降明顯,亞洲5個主要國家、北美和歐洲OECD綜合領先指數和PMI指數持續在低位徘徊,進入2019年有進一步下探的趨勢,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進度,為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創造更加有利條件,以對沖外部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元春 劉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