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企業走向全球化的關鍵步驟,海外并購已成為國內企業的重要發展戰略。近日,在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業學院舉辦的“掌握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現況與機遇”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深度解構國內企業海外布局,剖析全球并購市場形勢,并講解了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時需要注意的問題與風險。
說到海外并購的原因,不外乎商業原因、財務原因以及非財務原因。“其中,提高市場份額是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首要原因。每個行業的市場占有額并不同,但通過對眾多行業案例的分析,一般每個行業的前兩三家領先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加起來應達到70%-80%。” 中國光大控股投資及管理部投資總監劉乾文認為,一家獨大的壟斷企業是較少見的,不只是《反壟斷法》的限制,還因為下游客戶會因缺乏議價權而拒絕合作。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機會較多,特別是東南亞。”劉乾文指出,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企業都在仿照中國企業的模式,如泰國的Grab就類似于中國的滴滴打車。現在阿里巴巴、騰訊,以及一些移動支付體系的公司都開始布局東南亞,目前東南亞電商平臺以Lazada、Shopee和11 Street三家為首, 阿里已經將Lazada控股買下,騰訊則將Shopee納入自己麾下。
剛剛過去的2018年被認為是東南亞電商發展的拐點,谷歌和淡馬錫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將急速增長,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增加兩倍至2400億美元,電子商務潛力最大,市場規模預計2025年將增至1020億美元。可以看到,未來東南亞市場的機遇有多么大。
“中國的電商市場趨于飽和,人口紅利消失殆盡,而歐美一些國家投資的機遇就會很少,不像東南亞的國家有很強的成長性。”劉乾文表示,具備地理位置優勢、政局相對穩定、市場空白又處于人口紅利期的東南亞成為了電商巨頭們走出去的第一站。
海外并購后,如何正常消化并購品牌也成為企業的關注重點。劉乾文對安踏進行了個案分析,指出安踏除了對芬蘭高端體育用品巨頭Amer Sports發起全資收購外,早在多年前就拿到了意大利品牌FILA在中國內地以及港澳地區的商標使用權和專營權,現在這些品牌的產品在中國市場賣得火熱。時任安踏副總裁張濤也曾評論說:“FILA的高端運動路線,在國際品牌效應和科技研發方面有著明顯優勢,而國內高端細分運動消費市場仍有較大潛力,加之安踏在本土的影響力和銷售渠道資源,FILA的進入有利于搶占高端運動市場份額。” 當時的安踏已經清楚地意識到,盡管它已經擁有了堅實的供應鏈和生產能力,但既定的品牌氣質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進入高端市場的天花板。只有安全有效的 對其他品牌進行并購,便可以助其擴張突進到一二線城市、打入中高端消費者階層、實現倍數級別的增長。這就是國際品牌落地中國的成功案例。“走出去不僅僅是海外并購,還要考慮是否能帶動并購品牌走進來,使其適應中國消費市場,甚至進行全球化布局。”劉乾文說到。
“2014年,我國的實際對外投資超過利用外資的規模。中國首次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海外投資勢頭大好。” 劉乾文在梳理中國海外并購時間線時指出。2016年是群雄競購的時代,萬達集團以人民幣230億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海爾以55.8億美元并購通用家電,騰訊86億美元巨款并購Supercell等喜訊頻出。隨著國家監管機構加緊對國內企業的跨境并購審核,以及CFIUS收緊對美投資限制,海外并購開始放緩步伐,剛剛過去的2018年跨境并購同比下降85%。
《晨哨2018-2019年中資海外并購報告》顯示,受市場和監管影響,2018年中資海外并購交易宗數和金額繼續下探,但在中資海外并購整體下降的背景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并購宗數出現了13.64%的增長。晨哨預計,中資企業對先進技術和高端制造領域的海外并購在未來將繼續保持增長,伴隨著我國中產階段人群的擴大,未來中資在消費品領域的海外并購將會繼續活躍。劉乾文認為,國內企業海外并購需求未來仍會持續活躍,但是受國內外政策影響,海外并購難度加大,“應當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國內企業海外并購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