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商務部把共建“一帶一路”作為重點工作,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扎實推進“一帶一路”經貿合作取得積極成效。最好的證明便是疫情之下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合作不僅沒有停滯,反而逆勢上揚,對外投資持續拓展,合作平臺建設有序推進,吸收外資額穩步提升。 緣何逆勢增長 據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介紹,下一步商務部將繼續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綠色、開放、廉潔理念,按照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商務部數據顯示,1-9月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6.75萬億元,同比增長1.5%,比整體外貿增幅高0.8個百分點。前10個月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1.1億美元,同比增長23.1%。 對外承包工程方面,1-10月中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590個,比上年增加3個,占新簽合同總額的83.3%。其中上億美元項目331個,比上年增加4個。一般建筑、電力工程、水利建設類項目新簽合同額增長較快。 上海市委黨校開放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鄒磊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從投資目的地看,相較于歐美,東道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可控。這些國家未出現大規模的疫情擴散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封鎖和經濟停擺,跨國人員往來、商務洽談、經貿合作等受疫情影響較小。”這是今年“一帶一路”投資合作逆勢增長的原因。 鄒磊表示,經過7年多的持續建設,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改善了當地的產業、交通、能源、物流環境,早期收獲的溢出效應為后續吸引更多中國企業投資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中國企業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等領域,符合沿線國家的產業發展需求。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劉向東研究員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面對疫情挑戰,共建“一帶一路”也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機遇和施展平臺,特別是在“五通”基礎上,企業“走出去”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更穩,拓展市場空間和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使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呈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避險尋機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境外疫情擴散勢頭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一帶一路”投資合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鄒磊認為,這需要雙方進一步加強國際抗疫合作,加強項目資金風險管控,為“一帶一路”投資合作創造安全、可持續的環境。與此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此過程中,中國企業需要更加注重履行社會責任,與東道國和第三方分享機遇,建立多層次的安全防護網,積極化解可能面臨的政治、法律、經濟、社會風險,使投資項目真正在“一帶一路”上走深走實。 劉向東也持相同觀點:“‘后疫情時代’,‘一帶一路’投資合作面臨的地緣政治、合規等風險加大,中國企業既要抱團取暖,也要因地制宜按照商業規則行事,在符合國際規則情況下充分抓住貿易協定釋放的利好,尋找投資經營合作的新機會。” “危”中也有“機”。疫情對發展中國家的沖擊最為嚴重,造成產品滯銷、債務增加,抗疫和恢復生產的資金不足。在此情況下,多國對開展“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寄予厚望。 “在疫情沖擊下,跨國人員和商品流動受阻,許多國家出現了原材料、中間品或制成品短缺的情況,這就為中國企業針對性地前往沿線國家投資、生產創造了機遇。同時,一些國家為了刺激經濟,也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放寬投資限制,使中國企業面臨較為有利的投資環境。”鄒磊說。 在他看來,除了周邊的東盟國家之外,哈薩克斯坦、阿聯酋、斯里蘭卡等一些中亞、西亞、南亞經貿合作樞紐也有望成為“一帶一路”貿易投資的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