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視頻會晤。這是今年中歐之間最高層級的一次重要會晤。會上宣布,中國與歐盟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志協定》。
《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志雙邊協定,也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里程碑意義。該協定的談判始于2011年,歷時8年,《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到底有多重要?協定的簽署對中歐經貿關系未來的發展意味著什么?
根據協定,中國和歐盟兩地共550個(各275個)地理標志產品將納入保護范圍,涉及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等。保護分兩批進行:第一批雙方互認的各100個地理標志將于協定生效之日起開始保護。第二批各175個地理標志將于協定生效后4年內完成相關保護程序。該協定將于2021年初生效,生效4年后,范圍還將擴大,屆時將新增雙方各175個地理標志。
從商務部官網和歐盟委員會新聞公報透露的信息看,納入協定的歐盟地理標志產品包括帕爾瑪火腿、菲達奶酪、愛爾蘭威士忌等,中歐雙方的優質特色產品將在協議保護下進入對方市場。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認為,《中歐地理協定》是中國與歐盟理事會簽訂的一項關于地理標志保護雙邊協定,旨在為雙方的地理標志商品提供高水平的保護,有效阻止假冒偽劣,使雙方消費者都能使用上貨真價實的高品質商品。
葡萄牙駐華大使杜傲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一份旨在保護歐洲和中國一些特定產品原產地名稱的協定,同樣,也可以保護雙方的生產商,增強人們對公平貿易的信心。因此,我們對協定的簽署感到十分高興,這件事非常值得慶賀。”
協定的首批保護名錄中,涉及了中國和歐洲各100種受到地理標志保護(即在對方市場上得到保護)的地方名產,其中也涵蓋了葡萄牙的6種產品。這意味著,未來中國消費者在正規市場上見到的這些葡萄牙名品,均來自特定產地,其他國家和地方無法使用受到地理標志保護的商標,從而有效防止其他地區以相同名稱的產品誤導消費者。
據了解,“地理標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是“(產品)地理標志”的簡稱,也稱為“地理標識”。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定義,地理標志是在具有特定地理來源、并因該來源而擁有某些品質或聲譽的產品上使用的標志。它既指產品、也指區域,通常被用于農產品、食品、酒類和酒精飲料、手工藝品和工業品。西班牙塞拉諾火腿、安溪鐵觀音都屬于地理標志的應用。這種基于原產地的命名保護最初起源于法國的葡萄酒釀造業,后來逐漸成為一種與地理標志相關的產權保護制度,為世界各國所認可。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第22條至第24條明確提出了地理標志保護,并對葡萄酒和酒精類飲料提供了特殊規格的保護。歐盟委員會為此推出“歐洲原產地命名保護”(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歐洲也因此擁有目前世界上最發達的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成為地理標志保護措施的最大受益者。據悉,法國打上地理標志的紅酒與普通紅酒差價能差出十數倍。而在歐洲申請地理標志并不容易,自2002年起,只有在登記進入歐洲原產地命名保護中以后,地區性標識和原產地命名控制才是有效的。
《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除了意味著企業可以通過完善的地理標識制度,對地方特色農產品、工藝品等以產地命名的權利進行保護,還意味著中國地標品牌產品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國際市場,靠品質贏得青睞,靠品牌享譽世界。
根據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累計批準地理標志產品2385個,核準專用標志使用企業8811家,累計注冊地理標志商標5682件。
康勇稱,作為中國對外商簽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志保護雙邊協定,該協定對進一步深化中歐互利合作,鞏固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增強雙邊政治溝通具有重要影響。
2019年,中國對歐盟出口4287億美元,占中國出口總額的17.1%,主要包括機械設備等工業制品,以及服裝鞋帽等紡織品。當前中國已經成為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占其進口總額的20.3%。康勇認為,地理標志協議的正式簽署,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產品在歐盟市場上的認可度,從而推動相關產品對歐出口。在深化中歐貿易關系,促進兩國的農業、食品行業發展方面,該協定具有重要意義。中歐貿易關系的加強也會助推雙方的優質產品在國際范圍內的循環與流動。
據路透社報道,歐盟農業委員沃伊切霍夫斯基表示,歐洲地理標志產品以其質量和多樣性而聞名,重要的是,歐盟地理標志產品是在歐盟和全球范圍內受到保護,以確保其真實性并維護其聲譽。該協議將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將加強中歐間的貿易關系,使雙方的農業食品部門和消費者受益。
杜傲杰認為,《中歐地理標志協定》是一項保護公平競爭、讓各方受益的協定,證明了歐中關系的日趨成熟以及雙方愿進一步深化關系的意愿。“我相信,隨著此協定發揮互惠互利的優勢,在不久的將來,將會陸續簽署更多文件,逐步提升雙方受保護的地理標志數量。”
近年來,中歐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19年歐盟27國與中國的貨物貿易額接近5600億歐元,同比增長5.6%。其中,中國是歐盟農產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國,達到145億歐元;中國也是歐盟出口地理標識產品的第二大目的地,占葡萄酒、農產品和烈性飲料總價值的9%。同時,中國也是歐盟第四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國。2019年歐盟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額達153億歐元,同比增長37.9%;進口額61.46億歐元,同比增長7.3%。
有專家表示,《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簽署將向世界釋放出三重信號。一是中歐經貿關系將繼續高質發展。《中歐地理標志協定》在此時得到簽署,很直觀地反映了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歐經貿方面的合作也在持續推進,而非陷入停滯階段;二是協定的簽署還表明中歐在知識產權合作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地理標志屬于知識產權的一種,協定將有助于保護中歐雙方產品的知識產權,它也彰顯了中國推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決心;三是協定的簽署還將推動整個世界范圍內對地理標志的重視。美歐此前的自貿談判就在地理標志問題談判上遇到了很大障礙。而在中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過程中,美國也施加了干擾和影響。但最終中歐雙方就此達成一致,表明中歐合作有不受第三方擾動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