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航拍的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記者張昊 攝
它被稱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我省引進落地的最高質量、最大體量的產業協同項目,投資120億元,占地面積3076畝。
體量如此之大的“超級工廠”,僅用18.5個月的時間便建成投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汽車工廠建設的最快速度。
已累計生產汽車54萬余輛,產值逾400億元,41家國內外知名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相繼落戶滄州,建成汽車及零部件項目200余個。隨著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這個整車項目的引進,一個千億元級汽車產業集群正在渤海之濱加速形成。
“51分鐘,51秒”。10月18日記者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采訪,設施動力科職員徐國杰談起了這兩個有趣的數字。
51分鐘,這是北京南站到滄州西站的高鐵運行時間。因為京滬高鐵的通車,滄州,邁入了京津1小時都市圈。
51秒,這是滄州工廠一輛汽車下線的最長時間。按照總體設計,滄州工廠達到30萬輛產能時,每小時下線71輛汽車,即平均不到51秒下線一輛。
“2015年,北京現代分批抽調員工支援滄州工廠建設,我是第一個到達滄州工廠的。”徐國杰說,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背景下,滄州與北京的聯系從地理上的縮短變成了產業協同。
51秒的生產效能,是產業協同的華麗佳作,更是眾多和徐國杰一樣的建設者汗水的結晶。
2014年12月29日,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項目正式簽約。要承接這樣的“大項目”,對滄州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便是速度:項目方提出,簽約3個月后開工,20個月內量產。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滄州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一周完成風化店中學搬遷,一個月完成城市規劃調整及省環評報告專家評審批復,一個季度完成土地征用、環評審批等十余項工作合規辦理,1470塊、3730畝地只用11天全部丈量完畢;
1個工作日完成省發改委核準并上報國家部委,3個工作日完成國家發改委備案;12個工作日完成用地審批,招投標方案核準工作提前一個月完成……
經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項目前期審批3個月內全部完成,多項工作創下全省用時最短紀錄。
2015年4月3日,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項目開工建設。每天凌晨四五點鐘,天還未亮,2000多名施工人員就開工了。在工地上,三種顏色反光馬甲隨處可見——天藍色代表設施工程部工作人員,熒光黃代表生產技術部工作人員,橙紅色則代表安全科現場工作人員。三種顏色反光馬甲幫助大家在人群中快速找到相關人員,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6年1月,滄州突降大雪。“當時總裝車間還沒完全竣工,突降的大雪覆蓋了8萬余平方米的屋面。”徐國杰說,如果不及時清除積雪,車間施工就要耽誤一個月的工期,車間屋面結構因為積雪壓力也會變形,整個工廠工期都將受到嚴重影響。
在近零下20℃的天氣里,冒著凜冽的寒風,200多名建設者爬到10米高的車間屋頂,清理積雪。經過一整天勞作,8萬多平方米積雪被全部清理完畢。
2016年10月18日,僅用了18.5個月的時間,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正式竣工投產,創造了世界同類汽車工廠建設的最快速度。
10月18日17時,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裝車間,一輛全新悅納汽車走下生產線,這是滄州工廠量產以來生產的第540824輛汽車。
“2016年10月18日,滄州工廠投產的第一輛悅納汽車,就是我開下生產線的!”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總裝車間班長吳岳鵬站在生產線前,指著靚麗的新車,自豪地說。
車間里,一條藍色標語高掛在車間頂部——“我生產的車輛是我的家人要坐的車”。
“四年來,每當有新車下線,我都會站在這里,迎接它們的‘誕生’。”吳岳鵬說。
如果不是身臨生產線,你很難想象,一輛全新的悅納汽車,竟是由上千臺智能機器人與人通力完成的“杰作”:
在沖壓車間,4臺碼件機器人揮舞著靈活的機械手臂,搬運、焊接、碼件,動作一氣呵成;
在車身車間,341臺機器人靈活地揮動著機械手臂,焊接、搬運、涂膠、清潔有序分工,高效推進。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廠長武興介紹,立足打造智能工廠,滄州工廠實現了“五個100%自動化”:
沖壓自動化,兩條5400噸自動沖壓線,從板材上料、工序間物料傳遞到成品件的碼放,全程無人員參與;
車身焊接自動化,同時采用清潔機器人自動清潔車身,確保焊接質量與車身強度;
涂裝噴涂自動化,通過噴涂機器人,實現了中、上涂內外板的100%噴涂自動化,并兼具清潔生產與精確噴涂兩大特點;
總裝柔性化生產,采用柔性生產工藝和自動化設備,建立多車型混線生產體系,實現車型互換交叉生產的100%柔性化生產;
發動機機加工自動化,發動機制造工藝上多車型混線生產體系,實現了機加工工藝的100%自動化。
“五個100%自動化,不僅成為滄州工廠演繹智能制造的精髓,更為‘滄州制造’打上了品質烙印。”武興說,自2016年量產以來,累計生產汽車超54萬臺,產值超400億元,納稅近25億元。
2016年上半年,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投產之年,河北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首次超過鋼鐵業,成為新“老大”。
2016年前8個月,滄州市以北京現代滄州工廠等汽車制造為代表的機械制造業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石油化工業增加值,改寫了滄州重化工業“一業獨大”局面。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兩個“革命性”的變化,在河北產業轉型之路上留下了生動注腳。
變化的,還有成長的北京現代滄州工廠。2016年至2019年,工廠年產銷量分別為4.15萬輛、9.8萬輛、17.4萬輛、16.4萬輛;納稅額分別為1.4億元、2.7億元、8.3億元、9億元。
“2020年雖然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我們仍實現了前9個月生產整車6.1萬臺、前8個月產值44.5億元的成績。”武興說,目前正籌備兩款新車上市,一款為新一代ix35的中期改款車型,計劃11月份實現量產;另一款為北京現代首次在中國投放的MPV車型,預計2021年實現量產。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帶動了韓國世原、和信海納川等41家國內外知名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落戶滄州,建成汽車及零部件項目200余個。
滄州大力推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圍繞滄州工廠整車制造產業核心,集零部件、物流、服務貿易、金融、技術研發、汽車人才培養等上下游的千億元級汽車產業集群正在形成,為滄州乃至河北現代制造業轉型升級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記者去北京現代滄州工廠采訪,乘坐的是一輛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汽車。
3.4公里的里程中,方向盤自動旋轉,安全員全程未予觸碰;自動減速、停車,避讓其他車輛和路上的障礙物。僅用時6分鐘,記者便安全到達目的地。
從汽車智能制造出發,向智能網聯拓展。滄州正依托北京現代滄州工廠整車制造及其配套產業集群,融合百度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制造、智能交通等產業的創新應用,打造未來汽車產業新業態——
2019年10月11日,滄州市發放我國北方首批30張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牌照。當年11月6日,滄州市發布了114公里中國首個區級全域開放自動駕駛載人測試路網。
2020年5月,滄州在全國首開主城區自動駕駛載人測試路網。
隨著今年自動駕駛載人測試路網的開放,滄州市將引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群,形成“研發-測試-示范”聯動機制,促進滄州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方面形成“京津研發、滄州轉化、滄州制造”的合作模式,助力打造京津冀智能產業經濟帶。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一個整車廠的落地,帶動起了一條千億元汽車產業鏈的形成,催生了一座汽車城。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為滄州乃至河北開啟了相關產業發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