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內循環已經開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融為一體,堅定不移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就是在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近期發表的文章強調,我國提出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不是閉關鎖國,駁斥了“一帶一路”建設因疫情而式微的流言,還體現出“一帶一路”建設與形成雙循環發展格局兩者間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緊密聯系,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同頻共振。
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提出的初心,還是理念以及發展邏輯,“一帶一路”倡議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都有著眾多相同點。
“一帶一路”倡議與雙循環均為我國提出的長期發展規劃。在此次疫情期間,“一帶一路”暫停論死灰復燃。對此,我們只需要翻開中國共產黨黨章有關“一帶一路”內容予以回應。與此相類似,雙循環剛剛提出的時候,被目光短淺的一些人誤讀為應對當前形勢的權宜之計。后來,有不少研究成果指出,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雙循環格局,或者具備了雙循環發展的能力。從歷史經驗來看,在一個國家走向經濟強國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構建完善的內需體系,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的形成。目前全球人口和市場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基本上都屬于這種類型。
“一帶一路”倡議和雙循環的理念相通。“一帶一路”建設的理念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則是暢通,打通各市場要素在循環中的堵點、痛點。這兩者都通過一個“通”字,促進我國經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保持一定的韌性。
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與雙循環均為未來全球化發展畫出了藍圖。當前全球化出現了逆全球化思潮抬頭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南京大學教授劉志彪把這種出現問題的全球化稱為“客場全球化”。在他看來,“客場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長期持續的戰略,具有“依附經濟”的不良特征,從而可能會導致各經濟體無法有效地用好自己的競爭優勢,還會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產生嚴重的貿易和經濟摩擦,難以在競爭中培育出自主品牌和技術并取得高附加值。
此次疫情進一步暴露了“客場全球化”的問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發表的分析文章《新冠病毒大流行如何擾亂全球價值鏈》指出,受疫情影響的全球價值鏈中斷將留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長期隱患。這其中就包括,發展中國家從經濟全球化獲益機會越來越少,這對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造成沉重打擊,并阻礙許多發展中國家已取得的社會經濟進步,未來很多年里發展中國家通過融入全球價值鏈進行工業化的潛力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