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疫情給外貿發展帶來沖擊,風險挑戰前所未有。隨著穩外貿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實施,作為企業溝通海外市場、維持和開拓新渠道有效手段的跨境電商成為疫情期間外貿增長的新亮點。根據海關統計,1-6月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額超過132億美元,同比增長23.7%,明顯高于外貿整體增速,為實現全面外貿回穩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外貿新業態的跨境電商之所以能夠取得“亮眼”的發展,一方面是受疫情和供應鏈暫時斷裂等因素影響,境外消費者優先考慮線上消費,跨境電商自然成為最安全的消費模式而備受青睞。另一方面,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制造產業鏈,國外市場對中國產品有較高依賴度,需求依然旺盛,跨境電商得以實現銷售額“井噴”。在推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努力通過改革創新來釋放更多政策紅利,進一步讓跨境電商在助力產業發展、促進供給側改革、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使之成為外貿轉型的新動能、創新發展的新渠道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橋梁。
從9月1日開始,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監管試點在第一批10個海關的基礎上新增上海等12個直屬海關,企業可以“一次登記”“一點對接”,享受海關 “允許轉關”“優先查驗”“便利退貨管理”等優惠政策,全程通關無紙化,申報更加精簡便捷,進一步降低企業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目前全國42個直屬海關已經有22個啟動了跨境電商出口監管新政策。從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監管新政試點的效果看,適應對外貿易發展的新情況,滿足對外貿新業態的有序監管和提升便利化水平,才能夠進一步推動對外貿易管理方式和思路的與時俱進,更能通過監管政策的不斷改革完善來支持跨境電商更充分地發揮穩外貿、穩就業、保市場主體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這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外貿新業態發展對監管部門強化頂層設計、有針對性地加大制度創新、出臺更多激發企業活力政策措施的“強烈渴望”。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永遠是促進對外貿易發展政策的關鍵,而如何根據跨境電商發展的需求,適應網絡科技時代對監管體制的新要求,成為考驗政府不斷適應經濟貿易發展新需要監管能力的“風向標”。隨著跨境電商飛速發展,如何對海外倉等新型外貿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政策支持,如何通過多邊國際合作談判加速跨境電商國際規則協同,解決各國對跨境電商監管政策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問題,成為當下最為重要的領域。
進一步疏通跨境電商發展的“堵點”,特別是跨境電商物流渠道不夠便捷通暢,跨境電商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缺乏與交易平臺和物流渠道談判的能力與對價,從而導致交易平臺和物流渠道坐地起價,以大欺小,設立種種限制性條款或不平等條件進一步擠壓跨境電商企業的利潤空間,加大企業交易的時間成本和管理成本。借助“看得見的手”來為跨境電商企業做大做強提供更加公平有序的環境和外部條件,對政府而言是責無旁貸的。與此同時,給予跨境電商企業,特別是抗風險能力缺乏的中小企業更多來自稅收、監管、便利化等方面具有“獲得感”的幫助,對于培育更多具備實力與規模的跨境電商企業意義重大。
要把跨境電商企業和平臺的品牌建設擺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讓跨境電商企業在重視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的同時,更要從各個方面給予培育自主品牌的扶持,幫助企業走出過往傳統貨物貿易領域發展中對品牌認知的誤區,不斷強化誠信意識和規則意識,注重保護知識產權,要讓跨境電商成為提升“中國制造”與“中國服務”形象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