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產品是人們餐桌主要食物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全球消費者對于豬肉、雞肉、牛肉等肉類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強。作為世界第一大肉類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我國肉類產銷量已占全球肉類產銷總量的近三分之一。那么,肉類產品出口或者內銷,國內外的市場準入條件有何不同,企業該如何有效應對?國內外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有何差異?外貿企業應該重點關注什么呢?下面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肉類產品有關技貿知識吧! 1 跨越壁壘 擴大出口 一般來說,肉類國際貿易應遵循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SPS規則。所采取的動物飼料安全管理、動物福利、動物疫病管理、人畜共患病控制、農獸藥殘留控制、污染物和微生物管理等措施均要符合進口國家或地區食品安全和動物疫病控制法律法規要求,確保肉類產品從農場到餐桌整個食品鏈安全。 歐盟 中國向歐盟出口的肉和肉制品實施注冊管理,出口肉和肉制品生產企業應通過HACCP體系認證。目前,我國只有生鮮禽肉(只能做熟制品的原料)、生鮮兔肉、熟制禽肉三類肉和肉制品可以出口歐盟。 中國出口歐盟肉和肉制品需符合歐盟一系列食品安全指令要求,出口時需出具動物產品衛生證書外,還需隨附氯霉素、硝基呋喃及其代謝物檢測合格證明。 俄羅斯 俄羅斯肉和肉制品相關法律法規有:《通用獸醫衛生要求》(2010年317號決議)《口岸衛生措施》(2010年299號決議)《獸醫衛生措施等效性和第三國肉類、水產和乳制品企業檢查手冊》(2014年94號決議)《禽肉及產品加工過程安全性法規》(2014年113號決議)《包裝安全技術法規》(CU TR005/2011)《食品標簽技術法規》(CU TR022/2011)《食品安全技術法規》(CU TR021/2011)以及《肉及肉制品安全性技術法規》(CU TR034/2013)。 俄羅斯官方對輸俄肉和肉制品的生產企業實施注冊管理,企業注冊名單在網上公布后,方可出口。 輸俄肉和肉制品不得攜帶相關動物疫病、食品添加劑、污染物等殘留限量應符合俄羅斯官方要求,不得含有萊克多巴胺。 美國 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是進口肉類的管理部門,法律依據包括:《聯邦肉類檢查法》《禽產品檢查法》以及動物和動物產品的相關管理規定等。 美國進口的肉類必須來自于認可國家和認證企業產品。進口肉類必須滿足美國的食品標簽法規要求。目前,中國產的禽類和鯰魚可以向美國出口。 日本 《食品衛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是日本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基本法律,肉類產品還需要符合日本《家畜傳染病防治法》和《食品中殘留農業化學品肯定列表制度》。進口肉類由農林水產省和勞動厚生省共同管理,進口肉類首先通過農林水產省檢疫,然后接受勞動厚生省檢查,合格的肉類方可進入日本市場銷售。 日本將中國劃定為口蹄疫等疫病疫區,因此我國的偶蹄類動物生鮮肉類產品無法出口到日本。目前,只有符合《輸日熱加工禽肉及其產品動物衛生要求》和《輸日熱加工偶蹄動物肉及其產品動物衛生要求》的肉類產品才能出口日本。日本對肉類熱加工食品企業實施注冊管理。 中國香港 食環署負責中國香港進口肉類的管理,按照《進口野味、肉類及家禽規例》的要求,對進口的肉類實施檢查。 按照香港法例第60章《進出口條例》規定,進口肉類須受簽證條件管制,由食環署負責批準。 有四類違禁肉類不能進口,包括:碎肉,即由碎屑、切屑或其他在形狀或狀態方面不足以鑒定屬于屠體哪一部分的碎片所組成的肉類;附有除去腦膜或腹膜的肉類,但在配制肉類時必須移去的部位除外;淋巴腺已被取去的肉類,但在配制肉類時必須移去的腺體除外;無頜下腺的動物頭顱。 供港肉類還應符合《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的要求,并規定7種違禁物質(鹽酸克侖特羅、氯霉素、沙丁胺醇、阿伏霉素等)。 2 了解準入 增加內銷 01. 中國國內市場準入要求 我國肉與肉制品的質量安全由農業部、商務部、市場監管局等多部門監管,監管的側重點各不相同。目前,我國肉與肉制品標準體系主要由強制性標準體系和推薦性標準體系兩部分構成。 圖1:肉與肉制品標準體系組成 我國肉制品強制性標準體系又包括基礎標準、原料及產品標準、衛生要求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4個子體系,在整個標準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保障了肉與肉制品的安全。推薦性標準體系包括過程控制標準、產品標準和檢驗方法標準3個子體系,在整個標準體系中占主體地位,保障了肉與肉制品的質量。 肉與肉制品要實現出口轉內銷,必須符合我國強制性標準。 截至2020年,我國共頒發34項強制性肉類食品標準。其中基礎標準4項,原料及產品標準3項,衛生要求標準12項以及檢驗方法15項。其中肉與肉制品強制性標準體系中檢驗方法比重較大,基礎標準、原料及產品標準及衛生要求標準占比較小。 02. 標志、說明和包裝 1 預包裝肉類食品 預包裝肉類食品標簽須按強制性國家標準GB7718-2011《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執行。該標準適用于直接提供給消費者的預包裝食品標簽和非直接提供給消費者的預包裝食品標簽,不適用于為預包裝食品在儲藏運輸過程中提供保護的食品儲運包裝標簽、散裝食品和現制現售食品的標識。產品銷售主要展示版面需要清晰標注食品標簽、配料、生產日期、保質期等;標注應使用規范的漢字,可以同時使用外文,但應與中文有對應關系;標注應清晰、醒目、持久;內容應通俗易懂、準確、真實;不應與食品或者其包裝物分離。 2 肉類食品罐頭 肉類食品罐頭應符合QB/T 4631-2014《罐頭食品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有關規定。該標準規定了罐頭食品的包裝、標志、運輸和貯存的基本要求,適用于罐頭食品。 在包裝材料方面,金屬容器應符合GB/T 14251、GB/T 17590、QB 2466及國家相關食品包裝安全標準的要求;玻璃瓶應符合符合QB/T 3563及國家相關產品質量標準、食品包裝安全標準的要求;紙箱及瓦楞紙板應符合GB/T 6543和GB/T 6544的要求;其他材料應符合相關標準及規定。除此之外,金屬容器包裝的罐頭表面應清潔、無銹斑、卷邊處無鐵舌、不漏氣、不胖聽、無變形;玻璃瓶包裝罐頭表面應清潔、不漏氣、不胖聽;高阻隔軟包裝罐頭包裝應清潔、不漏氣、非充氣包裝產品不脹罐(袋)、不變形;箱內或托盤罐頭應排列整齊、不松動。 在標志方面,國內銷售的罐頭應按照GB 7718、GB 28050的規定標示,產品代號的標示應符合QB 2683的規定;紙箱標志應符合GB/T 191及相關規定。 03. 我國肉類食品污染物限量 污染物在我國GB 2762-2017《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定義為:食品在從生產(包括農作物種植、動物飼養和獸醫用藥)、加工、包裝、貯存、運輸、銷售直至使用等過程中產生的或由環境污染帶入的、非有意加入的化學性危害物質。我國現有的標準對肉與肉制品中污染物現象主要包括重金屬、揮發性鹽基氮和硝酸鹽類。 我國肉與肉制品中主要污染物限量 3 知己知彼 高質量發展 -------- 國內外主要質量安全指標對比 國內外畜禽獸藥殘留限量標準對比 根據《獸藥管理條例》規定,農業部組織修訂了《動物性食品中獸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于2002年12月24日以235號公告發布。235號公告大量采用了CAC、歐盟等標準,此標準是我國獸藥殘留最新、最權威的標準。 我國有關肉類的部分農藥殘留標準 在中國、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歐盟、美國畜禽獸藥殘留限量標準中,獸藥總體數量最多為歐盟139種,之后依次為中國128種, 美國95種,CAC 為67種;與中國相同獸藥種類最多的是歐盟,共有87種,之后依次為美國與CAC。對方有規定而中國沒有規定獸藥種類最多的是歐盟,共有 51 種,之后依次為美國與 CAC,可見,歐盟在獸藥殘留標準及種類中都要高于(多于) 中國及其他國家或組織,企業在出口肉類到歐盟國家時尤其要關注禽獸藥殘留限量問題。 國內外微生物標準限量對比 國外標準除規定大腸菌群外,還采用糞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埃希氏大腸桿菌、腸球菌屬、糞鏈球菌、腸桿菌科等作為糞便污染指示菌。 我國食品衛生標準中致病菌微生物通常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梭菌、副溶血弧菌等。對于這些微生物,我國一律要求不得檢出。 國內外添加劑限量標準對比 2009年9月24日,衛生部等九部委下發通知,要求加強食品添加劑監督管理工作,有關肉制品食品添加劑部分限量標準指標如下: 我國肉制品的食品添加劑部分限量標準 我國用于肉制品中的添加劑總量有122種。相比CAC獨有的肉類添加劑包括脫氫醋酸鈉、雙乙酸鈉、山梨酸及鉀鹽、乳酸鏈球菌素、單辛酸甘油酯、硝酸鈉(鉀)、亞硝酸鈉(鉀)、蔗糖脂肪酸酯、焦磷酸鈉、磷酸三鈉、六偏磷酸鈉、三聚磷酸鈉等36種我國允許在指定肉制品中限量使用的添加劑;以及檸檬酸脂肪酸甘油酯、乳酸脂肪酸甘油酯、 雙乙酰酒石酸單雙甘油酯、聚丙烯酸鈉、明膠、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鈉、氧化羥丙基淀粉等26種我國允許在各類肉制品(生、鮮肉例外)中按生產需要使用的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