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外匯管理局8月28日數據顯示,2020年7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收入17574億元,支出13818億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4510億元,服務貿易逆差754億元。按美元計值,2020年7月,我國國際收支口徑的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536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643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108億美元。
作為成功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并率先復工復產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日漸活躍的經濟活動為晦暗的世界經濟增添了生機與亮色。不少西方企業感嘆,是中國市場彌補了他們的損失。

▲圖片來源:中國政府網
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刊文表示,隨著中國消費經濟復蘇,不少西方企業在華銷售逆勢上揚,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國內銷售下滑的損失,還使中國成為全球眾多公司的“避風港”。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西方企業的重要銷售市場。面對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中國市場對世界經濟的助力作用進一步彰顯。在不久前陸續公布的二季度財報中,一些國際知名品牌表示,中國市場使他們渡過了十分艱難的幾個月。美國運動休閑品牌斯凱奇第二季度銷售總額同比下降42%,但在中國市場卻實現了11.5%的增長。斯凱奇公司CEO戴維·溫伯格表示,“中國提供了一個復蘇、穩定、增長的樣本”。4月份經濟學人智庫曾預測,中國零售額在2021年前不會出現增長,但如今這一預測已被更新為第三季度中國實現年增長1%,第四季度年增長率為2.4%。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國經濟復蘇同樣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積極信號。
“中國對外貿易的穩定為世界貿易復蘇提供了重要動力,德國公司也將從中受益。”德國工業聯合會董事總經理約阿西姆·朗表示。數據顯示,受中國需求提振帶動,近期德國出口實現月度兩連增。今年6月份,德國對中國出口額同比增長15.4%,達83億歐元。與此同時,德國對美國6月份出口額下降了20.7%,至73億歐元;對英國出口額6月份也下降了15.7%,為50億歐元。
中國的基礎設施等公共投資也帶動了日本出口。日本財務省近日發布的6月份貿易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當月出口額同比下降26.2%,但對華出口卻明顯回升,出口額僅比去年同期下降0.2%。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逆風中跑出“加速度”,開行數和貨物發送量均同比大幅增加,在國際抗疫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疫情挑戰,中國大力開展抗疫國際合作,支持相關國家疫情防控,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德兩國貿易往來正迅速恢復,每周都會有45趟至60趟中歐班列往來于杜伊斯堡和中國之間。這個數字創下了新紀錄。”德國杜伊斯堡市政財務主管馬丁·穆拉克說。6月份,泰國副總理兼商業部長朱林嘗試在中國電商平臺為泰國水果直播“帶貨”,一場直播下來,賣出了近5000個榴蓮、2萬個椰青、1500份甜蝦、3000袋香米及1500份網紅炸雞。朱林感慨地說:“泰國政府非常重視通過跨境電商平臺促進中泰兩國貿易。疫情期間,泰國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平臺的出口量一直穩定增長。我非常欽佩中國在跨境電商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領先的技術。”

直播帶貨等新“玩法”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新潮流,將各國間的聯系變得愈加緊密。英國《金融時報》日前撰文稱,中國跨境零售電商平臺速賣通正在將國內已經非常成熟的電商直播帶貨模式復制到海外,推進全球社交電商生態建設和普及。
在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等不利環境下,中國市場、中國創新、中國擔當對全球供應鏈的價值進一步凸顯。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8月11日發布的2020年度會員調查顯示,盡管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兩國關系趨于緊張,但近七成受訪美國企業對中國市場未來5年的商業前景感到樂觀。基于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87%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不打算將生產線搬離中國。東盟負責經濟事務的副秘書長里洛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全球經濟復蘇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中國經濟復蘇。中國經濟二季度取得了3.2%的增長。接下來,要看其他經濟體如何與經濟率先復蘇的中國開展合作。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全球首席財務官委員會(Global CFO Council)28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調查顯示,全球首席財務官對中國經濟的展望比對美國經濟的展望更為樂觀。這是該調查歷史上首次有大量高管對中國經濟持更樂觀的態度。

▲CNBC28日報道
在這項調查中,首席財務官們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預期為“穩定”,而美國經濟則將“適度下滑”。首席財務官們對全球范圍內經濟前景的預期較第二季度有所改善。本季度,該委員會將中國、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歐元區的評級從“小幅下滑”上調至“穩定”,拉丁美洲從“強勁下滑”調整至“適度下滑”,美國經濟連續第二個季度被視為“適度下滑”。
▲全球首席財務官對當前中美經濟的評價(圖片來源:CNBC)
據《華爾街日報》此前報道稱,隨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正在恢復至疫情前的狀態,中國經濟正在強勁反彈。CNBC認為,全球首席財務官的這份調查與這一報道相呼應。
全球最大礦業公司必和必拓集團首席執行官邁克·亨利近日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正在經歷相當穩固的V形復蘇,“(中國)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刺激措施,我們預計這些措施將使明年的經濟呈現進一步恢復勢頭”。
CNBC報道稱,對美國經濟及市場的悲觀前景反映了大型企業在面對疫情時仍處于不確定狀態。在接受CNBC第三季度調查的40名首席財務官中,25名認為疫情是企業面臨的最大外部風險;80%的首席財務官稱,今年疫情將對企業產生消極或非常消極的影響。CNBC全球首席財務官委員會代表全球多個領域主要的公共和私營企業,這些企業的市值超過5萬億美元。
除企業界人士外,多家國際組織和機構也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上調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據路透社報道,由于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反彈較預期強勁,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近日在最新發布的報告中上調了對中國2020年GDP的預測。
報告認為,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長3.2%“得益于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復工復產持續、供需明顯改善”。
報告預計,隨著民眾重返工作崗位,可支配收入將有所提高,最終將增強消費需求。但外部需求障礙等因素仍會制約經濟的增長。總結,全球各界持續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并表示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的力量,一起發展,根據我國2020年上半年的貨物貿易數據,能夠很明顯的看出,我們的經濟并沒有受到疫情太大的影響,反而在疫情中不斷發力,成為主角;
隨著各國疫情的反撲,中國防疫物資首當其沖成為了二次“救命稻草”,而隨著其他國家迫切的復工復產,我國其他產業發展也勢必更加迅猛有力,成為全球市場上不可或缺的“供應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