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適配性”一詞,無疑給廣大外貿企業提了一個醒。如何適配?筆者以為,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摸清國內消費者的口味。
面對當前國內外形勢,不少外貿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積極開拓內銷市場,可有些企業轉得并不順利。在余杭就有一家生產咖啡機的企業,今年以來多次參加外貿轉內銷的展會,發現公司一系列原本在國際市場上屬于“明星”級的產品銷量并不多。該企業負責人認為,原因可能是國外消費者更傾向于實用,外觀偏向簡約,而國內消費者卻嫌樣子太普通、價格太貴等。
這個分析值得關注。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不同市場消費者多少會有喜好差異,這很正常。然而,由于長期專注國際市場,有的外貿企業對國內市場不熟悉,現在轉向國內,如果生產和銷售策略不能及時調整,最終導致在家門口“水土不服”,也不是沒有可能。對此,企業應該多個“心眼”。
企業只有摸清消費者口味、消費方式乃至消費習慣,才能打開市場獲得成功。在這方面,不乏經典的商業案例。比如,特斯拉能在中國市場受到歡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滿足了中國消費者追求科技感和時尚感的設計,諸如自動感應的車門把手和觸屏操作系統。小米手機能崛起,跟它在講求低價的同時,注重品質是分不開的。再比如,中國年長一輩很多習慣大分量的家庭消費,而年輕一代則流行小分量消費。這也是中國消費市場近年來的新變化。
消費者的口味究竟如何把握?雖然很多企業是本土企業,但論實戰,未必就對家門口的“上帝”有足夠的熟稔。這要求企業能夠做好及時而充分的調研。臺州的一家企業,組建了一支由13個國家員工組成的“跨境電商小分隊”,反饋市場信息,而企業根據反饋,重新定位、實施產品調整方略。可見,掌握市場動態詳情是多么重要。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要舍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做調研,切莫過于倉促或者一成不變。
除了設計調整和市場調研外,企業還可以在精準營銷和凸顯產品品質上加力。如今,中國正在升騰起強勁的消費升級浪潮。民眾對高品質產品和服務需求強烈。因此,企業一方面要耐心細致地向消費者推介產品,逐漸積累口碑,培養忠實用戶;另一方面要在精準營銷上下功夫,利用互聯網渠道和大數據技術,讓品牌和形象走進能互相“看對眼”的目標群體。同時,善于和國內營銷鏈條上下游環節開展合作。有些企業反映,外貿市場流行預付款做法,但國內不少時候是賒銷,這給企業帶來不適。對此,企業固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但同時還要注意深化和市場方談判溝通,通過創新加以解決。
當然,想要摸清消費者的口味,企業仍然要始終堅持質量為本。“適配性”不是企業單方面迎合,而是企業和消費者的良性互動,是供給與需求的美好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