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_99热免费观看_欧美激情性国产欧美无遮挡_男女羞羞视频免费_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外貿信息>外貿動態

聚焦|與東盟貿易增長背后,產業鏈外遷風險需警惕

時間:2020.08.14信息來源:




近年中國—東盟貿易逆勢發展,2020年東盟已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中美貿易摩擦期間涌現的轉口貿易曾短暫推動雙邊貿易上升,但原產地監管趨嚴導致這一模式逐漸退出。


相比之下,產業鏈自華外遷引發的直接投資和資本品、中間品出口是推動中國—東盟貿易的長期主導力量。制造業占中國GDP比重已在單邊下降,疫后發達國家產業引導產業回流,可能對中國產業鏈外遷造成更大沖擊,應對不當或導致產業空心化。


對此,下一步應當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研發支出,促進產業向高附加值升級;鼓勵產業向中國中西部轉移,而非一味外遷;繼續改善營商環境,以積極開放和配套優勢對抗產業鏈外遷壓力。




東盟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趕歐超美”。(資料來源:Wind,京東數字科技)


01
轉口貿易短暫推動雙邊貿易增長



  中美貿易摩擦曾經促使大量中國貨物“繞道”越南出口美國

2018年貿易摩擦爆發以來,美國先后對華加征四批關稅,中國予以反擊,雙方關稅壁壘不斷升高。

相比之下,以越南為代表的東盟國家仍享有美國貿易最惠國的低關稅待遇,同時海關監管較為寬松,推動東盟轉口貿易快速上升。

越南等國進口商從中國進口半成品或制成品,稍經加工或不經加工,附上越南原產地證明,再出口至美國。

越南對美出口和自華進口2018年下半年分別增加39億美元和36億美元,2019年上半年分別增加54億美元和58億美元,數量上高度接近,并且遠超越南對其他貿易伙伴的進出口變化。

在此之前,二者變化并未像這樣高度同步過。

 2019年上半年越南自華進口和對美出口同時飆升。(資料來源:CEIC,京東數字科技)

  越南原產地監管加強導致轉口貿易大幅收縮

因轉口貿易導致越南對美國貿易順差劇增,2019年5月美國財政部將越南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特朗普也曾專門指責施壓。

在美國壓力下,2019年下半年越南官方加大原產地監管,當年10月越南海關查獲約43億美元從中國出口、到越南中轉、最終銷往美國的鋁制半成品。這背后是因為美國對越南出口鋁制品僅適用15%的關稅,遠低于對中國適用的374%。

嚴監管下轉口貿易大幅收縮,2019年下半年越南對美出口增量79億美元,自華進口增量46億美元,二者差距拉大。到2020年上半年,越南自華進口較上一年同期更是下降7億美元,對美出口則增加40億美元,二者基本脫鉤。

轉口貿易引起的異常波動已經消失。(來源:CEIC,京東數字科技)

  東盟未來發展自華轉口貿易的可能性極低

東盟其他國家2019年的進出口數據顯示,只有柬埔寨出現過類似越南的轉口貿易特征,但柬埔寨占東盟整體出口僅有1%,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東盟其他較大的經濟體,如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均沒有參與上述轉口貿易的跡象,且這些國家均已表態加強對轉口貿易的監查。

02
產業鏈外遷推動貿易逆勢發展



  成本上升和中美貿易戰加速中資企業布局東南亞

2017年之前,中國人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環保監管趨嚴,促使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鏈外遷。2017年后,中美經貿摩擦層層加碼,為避免美國高額關稅和分散產業鏈風險,外遷進一步加速。

其中,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除擁有東盟成員享受的低關稅外(越南還與歐盟單獨簽署了自貿協定),還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為外商投資提供稅收優惠等優勢,對中資企業生產外遷具有很強吸引力。

相應的是,中國在美國進口箱包中的份額從貿易戰前2017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42%,同期東盟的份額則從20%上升到33%。

美國進口中,東盟正在替代中國的份額。(資料來源:USITC,京東數字科技)

  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顯著上升

與中資企業加速布局東南亞相適應的是,2019年中國(含香港,下同)對越南投資的注冊資本達到51.9億美元,同比增長121%;對印尼投資達到85.6億美元,同比增長95%;對菲律賓投資達到17.32億美元,同比增長74%;對柬埔寨投資2017年已經開始高速上升,2019年達到22.4億美元。

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自華FDI流入顯著上升。(來源:CEIC,京東數字科技)

  東盟國家自華機械設備和中間品進口大幅增長

東南亞國家大部分工業基礎和配套薄弱,外商投資帶動廠房建造和機器采購上升,對機械設備的進口需求大增。

2018、2019年,印尼、越南、菲律賓和柬埔寨自中國機械進口大幅上升,印尼、越南已經超過傳統機械進口大國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成為中國機械出口在東盟的前兩大目的地。

越南、印尼、菲律賓、柬埔寨自華機械進口大幅上升。(資料來源:UN Comtrade,京東數字科技)

同時,東盟國家自華中間品進口需求也顯著上升。以紡織服裝產業為例,2019年越南對華出口41億美元,其中57%是棉花等天然纖維,31%是服裝;自華進口115億美元,主要集中在化纖、服裝面料、紡織機械。

中越紡織貿易體現在兩國產業鏈分工關系。(資料來源:UN Comtrade,京東數字科技)

從產業鏈角度看,越南向中國出口棉花等初級產品,從中國進口技術密集的化纖、面料和資本密集的紡織機械,再將勞動密集的服裝出口給中國和其他國家。

03
警惕產業鏈外遷引發“空心化”風險



  中國產業鏈外遷與日、韓、臺的歷史非常相似

日本1970年代、韓國1980年代和中國臺灣地區1990年代先后開始出現產業鏈外遷,外遷過程伴隨著對外直接投資和產業承接國大量進口機械和中間品。這些也正是中國—東盟貿易快速發展背后的情形。

結構上看,外遷發生在失去比較優勢(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優勢)的產業或產業環節,這通常包括服裝、鞋類等制造業以及電子產品的最終裝配環節。

例如,以2001年為基準,到2018年中國臺灣地區產值下降最多的行業是成衣、皮革、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生產主要遷往中國大陸。目前中國對東南亞的產業鏈外遷也集中在這些行業。

臺灣產業外遷行業產值較2001年明顯下降。(資料來源:Wind,京東數字科技)

  發達經濟體疫后引導產業回流,加大中國產業鏈外遷壓力

與日、韓、臺當時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鏈外遷有所不同的是,當前中國還面臨發達經濟體產業回流的政治壓力。

新冠疫情暴露出全球產業鏈過長引發的脆弱性,發達經濟體將生產回遷或轉移至鄰國的政策導向與日俱增。

例如,近期生效的《美墨加協定》提高了對汽車等商品的原產地成分要求,實際上鼓勵將大部分生產限定在北美三國;

日本在經濟刺激方案中撥出22億美元補貼制造商將生產基地從中國遷往東南亞或日本,第一批遷回日本共57家企業,主要集中在與防疫相關的紡織、醫療機械和醫藥行業;

歐盟在政策和輿論上鼓勵產業回遷,在與越南簽署的自貿協定中規定了較高的原產地比例要求,也隱含將產業鏈多元化的考慮。

日本首批回遷企業集中在醫藥、醫用機械和紡織行業。(資料來源:UN Comtrade,京東數字科技)

  中國制造業比重已持續下降,“產業空心化”風險不應忽視

制造業附加值占中國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高點32.9%下降至2019年的27.2%,2019年更是加速滑坡,必須引起重視。

日、韓、臺經驗表明,如果結構調整得當,產業鏈外遷不必然導致制造業空心化。但如果像美國、巴西那樣產業過快流出、經濟脫實向虛,則制造業空心化的種種后果需要警惕。

例如美國生產率停滯不前,就業質量下降,貧富差距擴大;巴西則經濟快速服務業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淪為大宗商品出口國。

美國、巴西制造業空心化明顯。(資料來源:UN Comtrade,京東數字科技)

04
結論與政策啟示



中資企業投資布局東南亞,帶動了中國—東盟貿易的快速增長,但背后產業鏈外遷的風險不容忽視。

產業鏈外遷通常意味著企業搬離、就業流失、稅收下降,特別是在疫情已經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以服裝為代表的比較優勢弱、規模以下企業眾多的行業可能進一步受到破壞,被動加速產業轉移,由此引發的居民收入下降和農民工失業風險需要積極應對。

更長期地看,如果中國陷入產業空心化,則可能面臨經濟活力下滑,收入增長停滯,失去國際競爭力。

應對產業鏈外遷風險,應通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西部內部承接產業轉移、改善營商環境、提高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入手。

一是借鑒韓、日、臺經驗教訓,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和研發支持,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產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國產業向高附加值升級,擁有自己的“護城河”。

二是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留在國內,讓中西部地區梯隊承接,而非一味外遷,避免大量對外投資對國內制造業形成抑制。

三是繼續改善營商環境,提升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以更積極的開放和更優越的配套,對抗發達經濟體引導產業鏈回流的壓力。

   
回到頂部 | 聯系我們
河北省外貿培訓公共服務平臺   
地址:石家莊市新合作廣場 b1 1201   郵箱:87812389@163.com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11-67662519/4008320700
備案編號:冀ICP備11006606號-18訪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