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萬億元,下降11.4%;進口3.24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983.3億元,減少80.6%。今年3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2.45萬億元,同比下降0.8%,降幅較1-2月收窄8.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9萬億元,下降3.5%;進口1.16萬億元,增長2.4%。 對此,業內專家進行了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 趙晉平:
對比一二月份,一季度外貿進出口情況呈現的數值比預想要好一點,大大超出了預期。3月份,我國企業復工復產率不斷提高,企業生產活動進入正常狀態,在一定意義上對穩定外貿起到了支撐作用。這說明我國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方面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另一方面,在保持疫情防控力度的同時,努力保證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李春頂:
一季度外貿進出口數值顯現了疫情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但整體影響程度還是可承受的。出口方面,在疫情爆發、春節因素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三重沖擊下,增速呈現了較大幅度的下降。進口方面,由于一季度國外疫情尚不明顯,國內需求下降存在一定的滯后效應,故而進口增速下降較小。進出口不對稱下降的結果是貿易順差大幅減少。
穩外貿基本盤,應該怎樣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 趙晉平:
面臨困難的企業實際上在增加,復工復產的外貿企業訂單市場需求急劇收縮,出口訂單迅速減少;由于境外企業生產和經濟活動停滯,產品供應鏈中斷,無法滿足國內生產銷售需要;已開工生產的訂單被緊急取消,出口企業將承擔巨大成本;企業的資金周轉困難, 財務風險加大。
企業挺過艱難期辦法:
調整目標市場,開拓東盟、中亞、西亞、俄羅斯和南亞、非洲等疫情低風險地區市場;
由于供應鏈中斷帶來的影響,需要在國內尋找新的能夠為其提供零部件的廠商,進口替代;
調整產品結構,目前國外醫療防護用品、日常消費品市場需求大,企業可抓住機遇,增加醫藥品、生活必需品等疫情防控急需商品出口力度;
立足于疫情之后,為疫情之后的市場開拓做好準備,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研發,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
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等線上平臺和渠道。
政府方面: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外貿首當其沖會遭受重大打擊,穩外貿在當前尤為重要,政府可以從“六保”方面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挺過艱難期。
一保企業。為保障企業生產活動正常運行,可提高稅負減免幅度、降低融資成本;
二保員工。員工是企業開工生產的重要力量,減免個人所得稅;
三保渠道。給企業提供平臺,比如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外貿綜合服務業、會展等;
四保訂單。降低企業進口關稅,降低企業進出口交易成本,擴大政府采購,增加企業獲得訂單的機會,加強多雙邊合作,為企業提供獲取訂單的機會;
五保資金。為中小企業貸款提供融資擔保,擴大出口信用保險的覆蓋范圍,降息;
六保研發。待疫情結束之后,市場需求會出現反彈,擁有新產品、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拿到更多市場份額,對此政府應給予更多的研發資金支持,扶持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增加勞動力職業培訓支出,為企業待產期間員工培訓提供必要資金支持。
同時,將今年一季度已經出臺的企業復工復產支持政策的實施期限由3—6個月延長至1年,并進一步擴大覆蓋范圍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李春頂:
近期國外疫情全面暴發和擴散,外需大幅下降且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外貿訂單取消和減少現象明顯,外貿面臨挑戰。穩外貿需要企業轉型、行業組織支持以及政府政策幫助等多方面發力。
具體的應對措施可以有:
一是企業的出口市場多元化擴展,向疫情影響較小的國家和地區出口。
二是積極探索出口貿易方式的創新,從線下轉到線上,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
三是尋求出口轉內銷的思路,國內疫情的穩定將擴大需求,外貿企業可以考慮更多開拓國內市場。
四是臨時性產業轉型,轉向生產相近的且疫情期需求較大的產品。
五是千方百計降低成本,度過難關,等待“春暖花開”。
六是政府和行業協會制定相應支持政策,減稅降費,擴大資金支持或降低融資成本,加強行業內企業的合作,抱團取暖。
未來,外貿走勢如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 趙晉平:
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確定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多,外貿發展還是要看國外疫情的走勢,但在國內疫情的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我國國內需求持續釋放,有望保持經濟整體增長態勢。
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教授 李春頂:
未來外貿的走勢充滿不確定性,取決于疫情在國外的控制情況。
大致方向有:
(1)外貿形勢將進一步嚴峻,海外訂單或將繼續下降,3-6個月的短期內預計難有較大轉變。
(2)外貿產業鏈或將面臨一定程度的重組,貿易格局會有一定變化,東盟和一帶一路國家在中國外貿中地位或將進一步提高。
(3)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將有所抬頭,給中國和全球貿易帶來更多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