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下一步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會議要求,要繼續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而努力。疫情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
會議提出,“要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圍繞做好“六穩”工作,做好應對各種復雜困難局面的準備。”這對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做好穩外貿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為了從根本上盡快扭轉全國疫情蔓延局面,黨中央果斷作出決策部署,進行了全黨動員、全國動員,明確了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堅決做好疫情防控。與此同時,確保全年經濟平穩運行這一重要工作也要與疫情防控這個最重要工作之間找到結合點。而做好“六穩”工作就是解決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沖擊和影響問題必須著重發力的結合點。
2019年,面對復雜的外部環境和形勢,中國經濟一直致力于“六穩”。而其中“穩外貿”難度最大,卻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目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正處于關鍵時期,疫情對中國經濟乃至對外貿易產生的影響和沖擊毋庸諱言。因此,要對來之不易的“穩外貿”成果遇到更多新挑戰做好思想準備。為落實此次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精神,商務部強調,“要進一步增強做好全年商務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實措施,全力促消費、穩外貿、穩外資,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這也對今年穩外貿工作確定了工作基調。
“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需要認識到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的假期延長、復工推遲、出口訂單交貨必然受到影響,簽證暫停、不少國家停航、各類展會暫停、人員交流受阻以及周邊國家的制造業可能因中國疫情而更多搶占中國的國際市場份額等因素會進一步降低中國外貿應對疫情的“免疫力”。
分析2019年貨物貿易出口數據不難發現,機電類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民營企業是三大關鍵詞,因此從國家到地方的各級政府要盡快出臺各類“輸血型”扶持性政策,在特殊困難要主動加大政策調節力度來“放水養魚”,給予企業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支持與幫助,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把疫情帶給制造業和出口的“震蕩”減到最低。
“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需要根據現實情況重新審視外貿發展的目標與任務。中國外貿依存度已經從2003年“非典”時期的51.3%降至2019年的31.8%,因此,在今年疫情影響下的外貿下降對于全國經濟的拖累幅度不能過分夸大。由于現階段中國外貿仍處于傳統勞動力資源競爭優勢正在消失而外貿競爭新優勢尚未全面形成的“空窗期”,因此,要進一步夯實外貿發展的產業基礎,要舍得在積極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上多投入,要主動擴大市場準入,用優良的營商環境讓更多的國外大企業在中國“留得住、做得好”,要把開拓“一帶一路”國家市場與充分用好國內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帶來的內需擴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讓中國外貿真正在轉型提質的路上走得更穩更快。
當前的重中之重,仍是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盡早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次疫情過后將大大影響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帶來相關產業和行業加快調整。對制造業而言必然會加速數字化、智能化的進程,智能工廠、熄燈工廠、大數據、云計算等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推動制造業加速發生質變而給對外貿易發展帶來新的能量,從而為對外貿易在“中國制造”的又一次重大變革中實現更高質量的新跨越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