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受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影響,30省市自治區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京滬穗等多地延期了將于近期舉辦的會展活動。此外,美英法德等19家大型航空公司宣布暫停部分或全部近期來華航班。一些國家采取入境管制措施,令住宿業與餐飲業也隨之面臨巨大沖擊。加之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型冠狀病毒定性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對于會展業而言,打擊是首當其沖的。
可以說,會展活動涉及的行業和板塊繁多。其中,政府、協會和企業為三大主體。盡管,三個主體職能不同,對沖擊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但基本利益相連,休戚與共。筆者認為,在不可抗力環境下,充分統籌各方資源、動員各方力量,方能讓會展業最大程度止損。
《黃帝內經》的標本病傳論有曰“病有標本,刺有逆從“,同時強調”不知標本“的貿然治理,”是謂妄行“。同時魏文侯與扁鵲在《鶡冠子·卷下·世賢第十六》所記載的著名對話中也揭示了風險防控的三個層次”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只有清晰找準問題的關鍵,充分識別不同層次的潛在影響,方能相對全面地預判疫情對會展業的沖擊。
在抗擊疫情的背景下,對會展業微觀層面的沖擊相對容易識別,如展會的延期或取消和主動的交通管控,對目的地信心不足而取消商旅出行或是改變會展項目選址,繼而影響餐飲與住宿業的創收等。此類沖擊基本可歸結為會展的四大元素:即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流入”的制約而產生的經濟影響。然而,鑒于會展與商貿輔車相依的關系,以信心為借口,宏觀上因制約四大元素“流出”而帶來的沖擊,才是會展業最需要提防的部分,包括且不限于旅行或貿易禁令、被動航空管制、出口商品額外檢疫,或是著名的“2003年的瑞士珠寶和鐘表展,香港展商參展受限等。”這些問題之所以棘手是因為其往往難以短期快速處理,且長期影響深遠,往往容易上升至隱性“貿易戰”層面。
基于當前的現實,縱觀過往國內外相關的案例,最值得會展業借鑒和參考的莫過于“2003年香港會展業抗擊‘非典’”以及“2017年法國會展業應對恐襲”的經驗。如此前所述,解決問題需標本兼治,新型冠狀病毒對會展業的挑戰在信心,其“本”歸根在于病情的治理。誠然,只有疫情得以全面控制,市場信心的重建才有堅實的基礎,會展業才能真正意義上擺脫新型冠狀病毒的沖擊。在治本的戰役中,會展業屬于“后方戰場”。因此,會展業應對疫情挑戰的基本原則,可總結為“剛性治標、輔助治本”。
談到“治本”,也就是新藥研發和病人治愈方面,原則上除了醫療行業以外,其它領域基本能做的只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如湖北會展商會通過聯合各界募捐的方式,支援奮斗在“前線”的醫護人員和專家學者。至于“治標”,則是會展業的主戰場。筆者認為,應對疫情可從兩個方向入手:一是協助疫情控制,二是緩解經濟沖擊。
在協助疫情控制方面,相關主管部門可通過行政手段暫停會展活動,限制人流聚集,控制疫情擴散。
借鑒2015、2016年,法國遭遇一系列大型恐襲事件,法國內政部便主動聯合國家文化、宣傳部和國家安全與防務部,于2017年年初,就“展會活動與文化場地安全防控”專題制作了一份超過百頁的專題報告,對評估、預防、識別和應對會展活動期間的恐怖襲擊做了詳盡的闡釋。
筆者建議,根據實際情況,可考慮將衛生納入除消防與公安之外的第3個會展活動的申報范疇。推出會展項目衛生防控建設補貼,合理引導會展企業強化衛生防疫意識。
同時,作為三方聯動配合的紐帶元素,協會積極配合政府宣傳工作,并及時反映市場的難處,做好市場信息的上傳下達。為相關政策制定和問題的解決提供智力支持,同時主動承擔普及會展活動衛生安全防控方相關知識。
此外,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則應主動配合政府要求,積極踐行“零聚集”。眾所周知,會展活動主承辦連接著展商與觀眾,在穩定疫情的非常時期, “不傳謠、不信謠并協助辟謠”則顯得尤為重要。同時,應主動協助普及相關防疫知識。督促場館方做好硬件維護,確保衛生相關設施與用品的供應,及按照相關要求做好保潔,衛生與疫情防控兩不誤。
至于緩解沖擊,則是會展業“后方戰場”的關鍵戰役所在。以“非典”期間對香港經濟沖擊為例,據人民日報記載,“2003年3月中旬以前,訪港旅客還在增長,中旬以后便急轉直下,4月比上一年同期下跌70%,酒店入住率從90%下降至不足30%,不少餐館生意額下降九成以上;因展會的取消或延遲,出口貿易業隨之受到影響”。
為穩定會展企業的信心和重建國際市場對中國的信心,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有針對性的會展救市計劃,如香港政府于2003年4月推出了八大救市措施,涉及金額高達118億港元。
預留足夠專項營銷資金,制定精準的營銷方案,加強國際主要會展、旅游的相關推廣。同時,善于運用國際組織,提前做好游說工作,如加大與WTO、UFI、ICCA、ICAO、UNWTO等相關國際組織的聯系,一方面避免中方出口企業因疫情的借口受到不正當的對待,如拒絕參展、展品額外檢疫、不合理的強制隔離等,借國際規則保護自己;另一方面為日后重建國際市場信心打下堅實的基礎。
降低會展主承辦、餐飲、酒店、交通相關的運營成本壓力,如短期推出或擴大場地費用補貼政策,臨時加大會展項目資金補貼力度。
放寬國際會展商旅門檻,如簡化會展入境簽證手續,推廣“海關指定場館”做法,一定條件下短期豁免或降低海外展品押金壓力。
通過中國駐外使領館,或聯動中國貿促會海外辦事處、中國國際商會,協助在中國舉辦的國際展覽、會議的海外推廣,包括協助宣傳或是提供認證等。
在疫情穩定后,借助國際會展企業的力量,有計劃主動招標或承辦部分與會展、旅游領域和衛生、健康或肺炎相關的國際組織的年會或專題活動,通過活動精準營銷以重建我國的市場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