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前10個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6%,共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3407家,平均每天有近110家外企誕生。不僅如此,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2019年中國的排名已躍居全球第31位,連續兩年進入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經濟體的行列。
這從側面印證了我國近兩年推出的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措施的成效。同時也看到,我國與排名領先的經濟體之間仍有差距。未來,如何繼續突破?
近日由財政部、北京市政府聯合世界銀行舉辦的優化營商環境高級別國際研討會上,國內外專家在肯定中國改革成績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議。
創新制度性安排
研討會開幕當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向開幕式致賀信。他在賀信中表示,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近年來,中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市場主體關切優化營商環境,有效激發和提升了市場活力。中國將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以簡政放權出動力,以公正監管出公平,以優化服務出便利,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堅持一視同仁對待在中國注冊的各類所有制企業,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創新創業提供更好環境。希望與會嘉賓深入交流,為促進中國和全球營商環境改善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中國的營商環境將始終堅持向全球最佳水平看齊,用好國際先進經驗,融入國際規則,力爭部分領域的改革引領全球潮流,部分領域盡快彎道超車,部分領域緊隨其后,進一步提升我國營商環境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并為全球營商環境的共同改善,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同時他指出,近年來中國國際營商環境排名大幅上升,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為此,中國將以更大的力度、更加務實的舉措,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楊少林認為,優化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其中,不斷優化外商的營商環境是一個重要的領域,這就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楊少林說:“中國已經深度融合在全球的供應鏈中,但是在服務還有投資方面的融合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更加開放以后,也會改善中國和其他合作伙伴的關系,也會實現新的貿易還有投資的協議。這一點會降低現在我們在世界經濟當中面臨的不穩定性,也會促進外國投資,還有中國的國內投資。”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新西蘭排名世界第一。據了解,當前,新西蘭積極創建了便利法規改革的環境,實現了數字化服務,并營造了以客戶為本的文化。比如在開辦企業方面,新西蘭目前在全球所有經濟體中需要的手續最少、時間最短,同時在獲得信貸方面也有世界領先的框架體系。
新西蘭駐華大使傅恩萊表示,關于營商環境未來的改革措施,其中一個重點在科技領域,各國的經濟必須要創造新的管理規定,并且適應現有的情況,確保未來科技和商業的結合。傅恩萊說:“比如說自由貿易協議,在2019年11月初我們和中國在電子商務方面達成了協議。另外一個例子是與新加坡還有智利進行合作,這樣商業活動都可以在網上更好地進行交易,這是一個很先進的做法,也能夠吸引更多的國家加入我們。”
世界銀行中國、蒙古和韓國局國別業務主任艾卡思(Sebastian Eckardt)認為,營商環境的好與壞難以用幾個指標或數字界定清楚,背后更重要的還是制度性安排的創新。他表示:“顯然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是無法單純用營商環境評價指標來衡量的,比如一個經濟體的開放程度,貿易便利化水平等。中國已經在往大的方面去努力,外商投資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營商環境的改善得到廣泛認同
營商環境的優化,已經成為全球的競賽。因為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社會的創造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營商環境的好壞。而中國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也引發了外資對中國市場的一致看好。
數據背后,國際社會對于在華投資的前景信心十足。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歐盟在華企業信心報告顯示,絕大部分企業在中國是盈利的,60%以上的企業把中國作為未來投資的首選地。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顯示,90%以上的企業都是盈利的,60%以上在華美企把中國作為未來投資的3個優選地之一。
近年來,我國在優化營商環境上采取了大量改革舉措,包括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增強民營企業信心、大幅壓縮審批事項、優化政務公共服務等多方面。這些舉措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得到了國內外業界的充分肯定。“營商環境的改善得到了企業的廣泛認同,不少企業反映辦事方便了,管理松綁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場系統的、深刻的自我改革。北京能在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得益于我們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高地的不懈努力和實際行動。”北京市副市長王紅表示。
上海市副市長許昆林也表示,近年來,上海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動全市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以世行排名的樣本城市北京為例,兩年來,北京市審批環節精簡比例達32%,審批時間壓縮比例達64%,全面實施減稅降費政策,降低企業稅費成本2000余億元,營商環境改革措施降低企業成本約70億元。在減稅負方面,北京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政策,2019年前8個月,新增減稅降費1368億元,企業和個人普遍得到實惠,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近1800億元,進一步激發了民營經濟主體活力和創造力。在開辦企業方面,北京在全國率先將開辦企業由7個環節壓縮至1個環節,辦理時間由24天壓縮至1天。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看來,評價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中小企業的活躍與發展是最明顯的、具有可觀察性和可衡量性的直觀指標。通過分析比較,他指出,中國的營商環境改善在創業環境、供電、合同執行等三方面表現得比較突出。
劉世錦認為,在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的部分指標上,中國的排名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比如,還要繼續完善企業破產制度。
劉世錦說:“中國經濟現在正處在一個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增長的階段,整個市場有一個大的出清過程,有其規律性,比如說有些行業過去有100個企業,以后的話可能就是50個企業,甚至只剩20個企業,相當一批企業是要出局的,這就涉及到破產程序,我們的破產退出程序要不斷健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也表示:“根本的精神還是在于實現競爭中性原則,推進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這可能是提升營商環境、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最關鍵的下一步。”
隨著《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在近日出爐、北京在2019年11月發布營商環境改革3.0版、外商投資法從2020年1月1日起實施,一系列動作都顯示了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正在不斷加速。
經濟學家李稻葵說,盡管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排名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是不能僅僅滿足“硬指標”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抓“軟環境”。他建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地政府要重視解決企業發展中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