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首鋼京唐運輸碼頭 。 楊立文 攝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近年來,京津冀三地間產業定位與產業分工日益明晰,地區之間產業融合水平逐步提高。
河北緊緊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匯聚起三地產業協作的強大合力,推動全省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11月8日,以“聚智聚力,攜手共贏”為主題的京津冀中小企業服務一體化發展大會在京舉辦,來自京津冀及山西、內蒙古等地的中小企業工作主管部門攜手合作,著力推動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的互聯互通、互動互助、共享共贏。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18年末,京津冀區域內法人單位數量持續穩步增長,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43.1萬家,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河北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數為115.1萬家,比2013年末增長163.9%,成為區域內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
雄安新區辦稅人員為入駐的京津企業提供高效服務。 記者 煙成群 攝
來自河北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河北承接京津轉移基本單位551個,其中法人單位超過109個。承接京津轉移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9%,快于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1.7個百分點。
產業分工日趨明朗
國家統計局普查結果顯示,京津冀區域產業發展趨勢符合各自功能定位,良好的區域分工格局初步形成。
北京產業高端化趨勢明顯,2018年末,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占比達到93.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5.1個百分點,比京津冀區域平均水平高11.8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和文化產業集聚程度日益增強,傳統產業地位有所下降,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愈加穩固。
天津服務業快速提升,2018年末,第三產業法人單位23.3萬家,提升幅度比北京和河北高3.3個和6.4個百分點,高技術服務業快速增長,金融和交通運輸行業比較優勢明顯。
而河北先進制造業迅猛發展,2018年末,第二產業法人單位31.6萬家,占第二、三產業法人單位比重為27.4%,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2個百分點,比京津冀地區平均水平高9.5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力,法人單位0.7萬家,占京津冀區域總量的52.7%。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醫藥制造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單位數量分別占京津冀區域的65.0%、64.1%和58.8%。
北京現代滄州工廠車間的機器人正在作業。
記者 信賀寧 李代姣 攝
在北京現代滄州工廠,平均每小時就有44輛汽車生產下線,每天600多臺汽車發運至全國各地。該企業建設和配套設施投資120億元,完全達產后的產值可超過300億元。隨著各項工作的進展,以及更多企業入駐,一個千億級規模的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在滄州逐步形成。
作為首鋼搬遷調整的重要載體,位于唐山曹妃甸的首鋼京唐公司正向建設最具世界影響力鋼鐵廠的目標大步前行。從造船的寬厚板,到汽車用板、家電外殼用板,再到小飲料罐用的鍍錫板,從油氣管線到電子器件,首鋼京唐的“高、精、尖”產品已成功應用于“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發和生產。
產業協同程度不斷提升
京津冀協同戰略有效促進了三地的產業融合,其中,北京對津冀地區溢出效應明顯。
據統計,2018年末,京津冀法人單位在區域內跨省(市)的產業活動單位1.6萬家,比2013年末增長180.2%。其中北京達到1.2萬家,核心帶動作用明顯。與2013年末相比,北京法人單位在津冀的產業活動單位數量增長225.9%。分行業來看,傳統服務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為41.1%,比2013年末提升12.4個百分點。
河北新發地開展農產品加工。 河北新發地供圖
位于保定高碑店的河北新發地市場,每天凌晨5點,卸貨、裝貨、配送的人流、車流穿梭不息。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首個運營成效顯著的落地平臺,河北新發地目前已入駐商戶6200戶,承接北京果蔬、糧油、調料、花卉等各大專業市場集中疏解,并與北京馬連道、首農集團等10多家企業完成了產業轉移項目的簽約。隨著河北新發地全面啟動二期建設,將構建起全業態、全產業鏈的千億級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形成以“產業升級創新”為內生動力的現代商貿流通產業集群。
而在雄安新區,登記進駐的3000多家企業大多來自北京,其中,首批26家入駐的高端高新企業90%來自北京。在曹妃甸,今年前三季度228個產業項目、1900億投資中,登記進駐京津項目總投資1769.9億元,占比超過90%。位于滄州的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創新“企業在河北、監管屬北京”的跨區域管理方式,允許企業保留“京字號”,由北京市相關職能部門異地延伸監管,實現“北京藥,河北產”,“一加一大于二”的產業協作效果突顯。
據統計,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年來,河北省承接京津轉入基本單位7900多個。2017-2018年,河北吸納京津技術成交額367億元,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近3000家,建設各類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100余家,9家機構進入國家創新驛站序列,13家進入國家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序列。
(記者 煙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