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今年什么是“穩增長”的最重要抓手?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重點將落在基礎設施投資上。目前的困難在于,土地轉讓收入減少導致地方財政面臨挑戰,對此主要有兩個解決方式:一是增加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加大對地方的支持。二是可以放寬地方政府發專項債的限制,這也是解決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的一個好辦法。余永定引述相關研究指出,為了實現5.5%的GDP增速,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應該達到6%。基礎設施融資金額應該達到20萬億元。除了投資規模外,中國目前的基建投資融資體制和融資結構并不能完全適應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的需要。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來源中,一般預算支出、專項債、銀行貸款、城投債等自籌資金的比例是逐漸提高的,這些資金的成本又是逐級增加的。換言之,越貴的資金用得越多。為了實現基建投資的增長目標,政府因此有必要對現有基建融資結構進行調整,顯著增加一般公共預算對基礎設施融資的貢獻,提高赤字率,擴大國債發行規模。各種監管也可以適度放松,讓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籌融資過程中有更大自主權。余永定強調,“為了實現增長目標,必須不斷在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之間尋找平衡。2022年,天平應該更多向增長傾斜。基建投資是否能夠實現較高增速是2022年穩增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