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締約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大幅調低。中國與東盟十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之間的立即零關稅產品比例均超過65%,中國與日本之間實施立即零關稅的產品比例分別達到25%和57%。根據協定,RCEP成員國將通過十年左右時間實現90%的商品享受零關稅。RCEP的15個成員國,總共覆蓋了全球近1/3的人口(22億)、近1/3的GDP(26.2萬億美元),是迄今為止覆蓋范圍最廣的一項自貿協定。與之相比,美國、墨西哥、加拿大之間的自貿協定USMCA覆蓋了全球外貿量的28%,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量則占全球外貿總量的18%,均小于RCEP。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專家朗哈默表示,盡管RCEP還只是一個比較淺層的貿易協定,但其體量巨大,涵蓋了多個制造業大國,“它讓亞太國家有機會追趕歐洲,實現歐盟內部市場那般巨大的區域內貿易規模。”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UNCTAD)最近估算,RCEP對跨區域貿易的提振幅度將能夠達到420億美元。不過,朗哈默指出,RCEP十五國的受益程度并不均等,最大的贏家將會是中國,緊隨其后的則是日本和韓國。他甚至認為,“協議是為中國利益量身打造的,RCEP讓中國商品能夠零關稅進入日本、韓國的重點行業,還能確保從東盟等原材料供應國的進口貿易,以滿足中國國內制造業產業鏈的巨大需求。”在RCEP生效前,中國與日本之間并無任何雙邊自貿協議,與韓國也只有一份范圍相當有限的協議。朗哈默稱,RCEP中,東南亞小國相對處于不利地位,因為RCEP并沒有覆蓋東南亞國家的主要產業。不過,UNCTAD指出,東盟內的窮國依然有望受益于RCEP帶來的貿易轉移效應。原先與協議外國家的貿易,將會因為協議內貿易的關稅成本降低而轉移到RCEP成員國之間,今后貿易轉移效應將逐步強化。盡管有這種擔心,但削減繁文縟節仍是一個重大利好,如所有RCEP成員國在相互貿易時只需要一份“共同原產地證書”,而不是像此前那樣至少遵守5個國家的原產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