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明尼蘇達州瑪卡萊斯特學院政治學教授安德魯·拉瑟姆在《國家利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三年前發表了一份文件,希望更多參與北極地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萊瑟姆表示,最近在蘇伊士運河發生的事件使全世界再次意識到,海上“咽喉”意外阻塞是永久性的危險,而令海洋保險公司和海洋戰略計劃者擔憂的真正危險是在戰爭期間或在沒有戰爭的沖突中軍事力量故意關閉海路。如果這些通道被關閉,地緣政治和經濟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他指出,除了北極的自然資源外,北極地區提供了一條更強大的通往歐洲市場的路線,這些都是吸引中國部署北極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國與中東、非洲和歐洲的絕大部分貿易必須至少通過兩條海上航道:馬六甲海峽到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到曼德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這種情況存在固有的戰略弱點,自然開始尋找替代方案。而北極航線則是其中一種方案。這樣的道路具有令人信服的商業優勢,因為對于在歐洲和中國之間旅行而言,北極航線可能比蘇伊士運河快兩到三個星期,而直接越過北極,可以額外節約兩天時間,以及具有不穿越世界上任何“咽喉”要塞的戰略優勢。雖然極地冰蓋目前只能由重型破冰船通過,不適合商業海上運輸,但到2030年,極地冰蓋收縮將使商船可以通過。未來如果氣候變化和極地冰蓋的縮小使北極航線成為真正可行的海上快車道,預計中國肯定會嘗試該航線,且蘇伊士運河事件可能使這個賭注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