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官員面對面會談后,美國媒體3月22日呼吁美國總統拜登別再對中國“放狠話”了,提出美國應該選擇一種高姿態,尋找緩解對峙的辦法,以溫和步調扭轉兩國關系的下滑趨勢。美國《紐約時報》3月22日指出,拜登就職美國總統后馬不停蹄改革和重新審視幾乎所有關鍵問題領域,只有一個除外:從特朗普政府繼承的混亂且不一致的對華政策。中美兩國高級官員3月18日舉行會晤,人們預測這次會晤只不過是一個各自表達已是人盡皆知的立場的機會,但是它連如此低的期望都沒有達到。中美官員刺耳的對話只會加劇世界上兩個最強大國家之間關系的惡化,雙方似乎都陷入了必須看起來、聽起來強硬的陷阱。這種立場在兩國國內可能會發揮良好的作用,但也會阻礙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得到推進,與另一方進行切合實際的接觸。相比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試圖細化其對華政策。但迄今來看,拜登政府的行動很大程度上還是遵循著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做法。制裁也許能讓新政府免受對中國軟弱的指責,但是完全不會改變北京的行為。《紐約時報》認為美國的對華國家安全政策進行全面審查,這種謹慎是一個錯誤。中美應該即刻采取一些不需太大投入的措施,以扭轉兩國關系的下滑趨勢。第一,拜登政府應提出在中國重啟和平隊(Peace Corps)和富布賴特(Fulbright)獎學金計劃,特朗普政府取消了兩者,以此孤立中國。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除了損害美國培養新一代學者和分析師的能力之外沒有任何成果。第二,美國政府應停止詆毀中國孔子學院,稱其為邪惡的宣傳機器。它們很大程度上是文化中心,就像其他國家的教育機構,試圖為自己國家樹立良好形象。第三,拜登政府應允許特朗普政府2020年驅逐的一些中國記者回到美國。當然,北京也要同意再次讓美國新聞機構認可的新聞工作者回到中國。第四,美國政府應取消對希望前往美國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簽證限制。最后,應邀請中國重新開放休斯敦領事館,中國政府也應該允許美國重新開放成都領事館。《紐約時報》提到,這些措施很小,但可能是有意義的建立信任的步驟,并為以后在棘手問題上,包括對臺灣的戰爭威脅、南海沖突等進行更具建設性的交流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