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2021年《經濟自由度指數》,曾經連續25年位居榜首、去年微跌至第2位的香港,從今年起不再獲獨立評分。澳門也被同樣對待。傳統基金會指出,港澳兩地仍然比不少中國內地城市享有更多經濟自由,但今后兩地的經濟自由度都被并入中國之內。參與創辦傳統基金會的Edwin Feulner在《華爾街日報》撰文解釋,香港的開放程度曾經高得令人驚訝,有效反映中西經濟融合的價值,但近年香港的自治程度下降。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不同意基金會的說法,認為基金會在意識形和政治上有偏見。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也發表聲明,對傳統基金會的決定表示極度失望和遺憾。中國的排名及評分均下跌,由第103位降至107位,評分由59.5分跌至58.4分,繼續被評為“通常自由”(Mostly Unfree)。基金會報告提到,中國的經濟自由度欠廣度和深度,政府應該進一步推動各城市有更適合營商的措施,不應只限于北京、香港和其他重要城市。基金會建議,中國需要全面和持續的經濟和金融改革。美國的經濟自由度排名及評分也出現下跌,由17位降至20位,評分由76.6分減少至74.8分。Feulner相信,拜登政府為挽救疫情之下的經濟,將推出更多違反自由經濟的措施。實際上,多個國際機構近兩年也曾下降香港排名。在2019年9月,惠譽率先把香港的評級由“AA+”降至“AA”,展望“負面”;2020年4月再把評級進一步削至“AA-”,展望由“負面”轉為“穩定”。2020年1月,穆迪稱港府在中美貿易戰和本地反修例活動的打擊下,拖累信貸質量,因而把香港長期信貸評級由“Aa2”下調一級至“Aa3”,評級展望為“穩定”。2020年6月,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20年全球競爭力年報》,香港在63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由前一年的第2位跌至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