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上海合作組織公共外交研究院研究員戴勇斌日前撰文指出,RCEP的簽署有助于局部地區貿易自由化的推進。但RCEP存在結構性不平衡,中國在各個領域的總體實力幾乎都處于領先地位。這個結構性不平衡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改變,有可能對區域經濟合作產生負面影響。RCEP的結構性不平衡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和歷史傳統方面,也體現在貿易依存關系上。當然,貿易關系不平衡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不平衡的必然結果。由于最近四年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貿易關系受到沖擊,使得東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但美國和歐盟仍然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尤其在中國急需的高端制造業領域。中國在高科技等領域對美國有嚴重依賴。而RCEP其他成員國在貿易關系上更依賴中國。因此,從貿易依存角度看,中國尤其要警惕兩個隱患。第一,由于中國在RCEP成員國中占據絕對優勢,因此要防止其他成員國聯手和中國博弈,在東亞地區出現新的合縱模式。第二,要防止個別成員國引入RCEP以外的力量(美國或印度)和中國博弈。針對RCEP的結構性不平衡問題,中國方面無需刻意回避,也應該認識到,RCEP對中國轉向新發展格局有一定助力,但是不宜評價過高。當前中國經濟完成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與產業鏈現代化的使命,加強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關系,依然是對外開放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