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供應鏈陷入混亂,日本企業打算在國內生產口罩及藥品等的動作加快。申請日本政府生產回歸援助補貼的項目猛增,日本預定10月批準1600億日元補貼,競爭率高達11倍。一些日本企業切實感受到了采購地依賴中國等特定國家的風險,這些企業分散生產基地的動向十分明顯。
關于“針對供應鏈對策的國內投資促進事業費補助金”,日本在4月為應對新冠疫情而編制并通過的2020年度第一次補充預算中計提了共計2200億日元的資金。截止到6月,申請補貼的項目達到90個(996億日元),已有57個項目(574億日元)先行通過審查獲批,競爭率不到兩倍。關于剩下的約1600億日元,截止到7月,申請項目已達到1670個(約1.764萬億日元),申請額高達預算額的11倍。經過外部專家的審核之后,將于10月確定獲批項目。日本目前還沒有增加補貼的計劃,但在確定安倍繼任者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已有候選人提到供應鏈對策。補貼對象為(1)生產基地集中于特定國家的產品和材料;(2)國民健康所需的重要產品和材料。在已經獲批的項目中,口罩和醫療用品居多。補貼上限為150億日元,按照日本國內基地建設費的一定比例來發放。
日本過去也曾在發生危機時提供過類似的補貼。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地震時,“國內立地推進補助金”第一次征集就收到約750個項目的申請,其中約250個項目(約2000億日元)獲批。與當時不同的是,由于中美對立等原因,經濟安全保障的重要性提高。早稻田大學教授戶堂康之指出,“原本保護主義政策就一直泛濫,新冠疫情使其進一步加劇”。一家獲批企業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即使沒有補貼,我們也決定在國內生產”。從補貼的用途來看,用于分散基地而并非單純關閉海外基地回歸本土的動向十分明顯。使用補貼在宮城縣內生產口罩的IRIS OHYAMA,還打算在美國、法國、韓國生產口罩。這是一種將之前集中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戰略。戶堂教授表示,“減少對中國過度依賴的應對方法應該是更加多樣的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