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古斯塔沃·阿德勒、吉塔·戈皮納斯等專家發表題為《主導貨幣和匯率靈活性的局限性》分析評論文章認為,今年上半年,受全球需求下滑、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資本外流、供應鏈嚴重中斷以及全球貿易規模下滑等沖擊,許多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貨幣大幅走軟。這一態勢本應為上述經濟體的經濟復蘇提供助力,但以美元為主體的主導貨幣定價和主導貨幣融資體系抑制了傳統匯率機制。從國際貿易結算體系來看,當前全球多數貿易結算以美元、歐元等少數貨幣為主。短期內,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本幣貶值并不能有效提升本國出口商品價格競爭力,對本國出口和經濟的促進效果有限。相反,美元指數走強造成上述國家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上升,進而壓縮其貿易規模。從國際融資體系來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企業融資同樣面臨美元主導的態勢。受相關資產避險需要,美元在一季度走強。這造成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內進口企業面臨雙重打擊。一方面,進口企業以本幣計價的營收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進口企業以外幣計價的債務壓力上升。因此,相關國家普遍出現美元強勢帶來的進口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以及隨之而來的企業再融資能力下降。要解決這一問題,短期內要認清匯率機制的短板,采取更為果斷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中期內要提升金融機構韌性,加強監管和完善國際金融安全網,長期來看則要推進儲備貨幣體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