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銀行一份探討中美關系對全球信息和通信技術(ICT)領域影響的報告指出,中美科技摩擦所導致的需求中斷、供應鏈動蕩,估計可能在未來5年內,使整個行業損失超過3.5萬億美元。德意志銀行創立了“科技冷戰指數”,該指數自2016年以來就一直呈上升趨勢,而從今年4月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風險,導致該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其后不斷上升。有調查顯示,41%以上的美國人及35%以上的中國人表示,他們不會購買彼此的產品。德銀策略師把中美科技摩擦對該領域的影響作出量化,第一是中國國內需求的下降,目前內地有機終端需求將占55%,即4000億元的收入,在最壞情況下,ICT行業將蒙受這些收入的損失。其次,全球供應鏈的轉移成本,供應鏈成功轉移可能需要5至8年的時間,與中國相比,其他國家缺乏基礎設施、產業集群網絡和熟練勞動力是主要障礙,重建供應鏈的平均成本約為賬面價值的1.5至2倍。結果顯示,與中國相關的ICT部門的賬面價值約為5000億元,即5年內的過渡成本約為1萬億元。第三,兩種不同技術標準的出現導致運營成本上升,標準的分歧可能會在多個方面增加成本,例如增加了制造商的研發、設計、產品開發和相關成本等,對ICT行業的影響可能在2%至3%的增量成本,或每年1000億至1500億元之間,在一段時間后,隨著規模經濟的到來,這些成本將被吸收,但平均需要大約5年的時間。該行預計,上述因素在5年內對ICT行業的總影響將達到3.5萬億元,實際結果仍將取決于兩國如何處理經濟和地緣政治的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