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土的制藥產量從2006年到達巔峰以來,過去14年下跌了35%。目前,藥品是美國第三大進口商品,每年進口額達到1280億美元,規模甚至大于手機進口。同時美國出口藥品規模也小,藥品板塊的貿易逆差已經達到740億美元。美國人消費的藥品主要從中國,印度以及愛爾蘭進口。中國和印度在仿制藥或非處方藥中占較大份額,愛爾蘭則專注于處方藥。而且這個產業鏈復雜程度超乎想象。美國仿制藥市場中,印度和中國分別占25%和9%,中國比重看似不大。但印度仿制藥的原料,卻依賴化工業更成熟的中國。美國家庭常備的非處方藥就更加依賴進口。中國供給了美國95%的布洛芬和70%的撲熱息痛類藥物。對公共醫療至關重要的藥品如抗生素,即便美國本土有產,也依賴中國的化工原料。能治療細菌性肺炎的阿奇霉素,主要原材料都從中國湖北省進口。能治療炭疽感染的環丙沙星,其制備時用到的一類酰氯化合物,“全部”需要從中國進口。美國保證藥品供應真正“安全”,不僅要把制備環節搬回,供應鏈上的化工原料生產也要一起搬回。但這又會引起美國各地環保部門的掣肘,而且搬遷、環保帶來的成本,也導致醫療價格上漲,這本就是困擾美國多年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