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0年本)》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引導光伏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新建和改擴建多晶硅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30%,其他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其中,電池制造項目投資強度不低于900萬元/畝,組件制造項目投資強度不低于500萬元/畝。在國內太陽能電廠新建量下降背景下,中國此舉是為了解決該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據悉,不斷增長的產能推動了電網價格的均等化(來自太陽能和煤炭的電價被定為相同價格),但也導致中國市場供應嚴重過剩,并鼓勵生產商將廉價的中國產品傾銷到國外。根據中國光伏產業協會的數據,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商,到2019年底的硅晶片產能為173.7吉瓦(GW),占全球總量的93.7%。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的需求減少,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光伏產能的過剩,這可能也是國內政策壓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