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表示世界經濟增長正在遭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打擊,預計2020年全球GDP增長將萎縮3%,這是大蕭條以來,全球第一次面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同時進入衰退。與今年1月發布的最近一次預測相比,IMF對于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進行了史上最大幅度下調,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為-3%,下調了6.3個百分點。IMF強調,本次全球面臨的是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后果,嚴重程度顯著高于2008-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2009年全球GDP增長為-0.1%。IMF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有所復蘇至5.8%的同比增長水平,而新冠疫情的打擊在今明兩年內將造成全世界約9萬億美元的損失,超過了日本和德國的GDP總量。要指出的是,IMF的這一判斷與安邦咨詢(ANBOUND)此前的看法類似,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此前曾判斷,此次疫情危機的影響將會持續兩年。關于發達經濟體,IMF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為-6.1%,2021年復蘇至4.5%。其中對美國2020年經濟增速預期為-5.9%,2021年為4.7%。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IMF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將為-1%。其中,IMF對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為1.2%,2021年為9.2%。報告認為,由于新冠疫情的前景高度不確定,如果疫情在下半年繼續惡化,全球經濟增長將遭遇更大的打擊,今年全球GDP可能會萎縮6%。如果疫情持續至2021年,明年全球GDP可能會萎縮2.2%。IMF認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將無法幸免,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表現會更好。不過,安邦咨詢的研究人員認為,因為新興經濟體基本都是生產型社會,處在全球經濟的供應端。如果消費需求沒有上來的話,供應端恢復的比需求端還快,只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債務和庫存,還可能導致金融風險。另外,此次全球經濟衰退或蕭條持續的時間如果持續兩年,對于美國經濟的蕭條而言,時間上僅次于1929年大蕭條時期,其影響程度將是極其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