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在參加“疫情下的全球經濟信心指數發布”線上論壇時表示,新冠疫情先后分別重創了全球三大生產網絡,即美墨加的北美生產網絡,德法意的歐洲生產網絡,中日韓的東亞生產網絡。第一波疫情重創了東亞生產網絡,但隨著中日韓及東盟地區疫情趨于穩定,東亞生產網絡將率先恢復。美歐生產網絡仍處于新冠疫情嚴重攻擊的階段。年底前復工復產復市的前景趨于悲觀。如果疫情再蔓延擴散到亞非拉地區,局面將趨于失控。如果疫情影響持續18至36個月,外貿企業必須尋求新的出路。超級全球化和IT革命造就了現有“三鏈”格局。然而,去全球化和新冠疫情將導致“三鏈“變形。一是產業鏈的上下游、產供銷、內外貿、大中小企業集群、集聚、集約發展的布局將進一步轉變。二是供應鏈的零庫存、及時供貨的綜合物流和供應鏈管理體系將調整重組。三是價值鏈上形成的美歐提供市場科技、東亞提供制造代工、中東等提供能源資源的大三角格局正在走向變形重塑。疫情結束后,全球“三鏈”將呈現出一些新變化。一是疫情結束后,全球供應鏈格局將是更短、更分散、更本地化的新趨勢。中小微企業要調整定位,做“小而美”的歷史傳承企業。二是疫情結束后,供應鏈安全的考量可能大于效率。三是疫情結束后,供應鏈斷鏈斷供斷交的非常規事件將成為新常態。四是各國將尋求構建相對完整、立足自給的區域化、本地化、分散化的“三鏈”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