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發達國家的疫情蔓延速度何時能夠下降?究竟何時能夠到達拐點?何時能夠平息?這是國際疫情對中國制造業中期(今年內)影響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如果4月中旬能夠到達拐點,4月底之前能夠控制,5月底能夠平息,對下半年中國制造業進出口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如果要到6、7月份才能平息,那對于下半年的影響也會十分巨大。這真是一個“生死時速”的問題。
全球新冠疫情已經對各國的服務業、航運業、零售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而對制造業帶來巨大沖擊,產生負面的連鎖反應,將導致眾多企業倒閉,失業率提升,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從而使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有專家推斷,此次新冠疫情如果再持續兩三個月,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超過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和中國制造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從長期來看,國際疫情的蔓延很可能會導致全球制造業供應鏈和產業格局的重構。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疫情發生之前,就已經在推進制造業的回流,此次疫情將會促進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進一步強化其國內的制造業供應鏈,而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等本來就十分重視制造業的發達國家也會更加重視本土供應鏈的配套能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過程中,已經顯現出西方國家的很多基礎抗疫產品,例如口罩、醫用手套、防護服、護目鏡、消毒液等產品,乃至藥品、呼吸機都需要大量從亞太地區,尤其是從中國進口,因此,疫情之后這些國家將會加速擺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中國制造”環節。這種逆全球化的過程將導致世界各國的分工協作關系發生本質改變,深度影響中國制造業的進出口。全國政協常委葛紅林(原中國鋁業董事長)近日指出:“不能天真地認為,中國防控疫情和快速復工復產的成效,會導致世界產業鏈的中心向中國轉移。而應理性地認識到,疫情之后,發達國家對各自產業鏈痛定思痛之后,將加快彌補和完善各自或區域化的完整產業鏈,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國化’。因此,與其期盼海外資金流向中國股市,不如引導海外資金流入中國的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