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無疑是對醫療器械行業的又一次檢驗。近年來,我國醫療器械行業內的優秀企業通過多年技術、人才和制造工藝的積累,已逐步縮小與外資企業在產品功能和品質上的差距,在某些細分領域甚至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前瞻產業研究院的預測顯示,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6285億元;2019~2023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4.41%,并預測在2023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將達10767億元。然而,我國醫療器械行業起步相對較晚,與國際醫療器械巨頭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高端醫療裝備上較為薄弱,因此更需要實現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數據顯示,目前超聲、CT國產化率不足30%,核磁國產化率不足15%,DSA、消化內鏡國產率僅10%左右。以研發為例,我國醫療設備研發層面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產品原創性、產品技術細節和產品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幾個層次。首先,高端醫療產業和臨床需求的合作研發模式不太成熟,難有原創性的產品;其次,仿制進口產品的過程中存在技術細節差距,很多產品細節上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因此,在研發層次,國產進口的差距是有兩種情況的:一種是核心技術基本掌握,產品細節存在差距;另一種是,核心技術或部件無法獲取。結合當前發展基建的大趨勢,國家亟待進一步出臺政策,鼓勵支持國產高端醫療設備的技術研發,提高相關醫療設備的自主可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