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周五中國央行發布的進一步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積極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意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導向,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不會受到疫情影響。央行網站刊登文章援引陳雨露的話稱,從實際工作推進看,疫情并未影響既定的金融開放措施落地節奏,相關外資機構準入及法律修訂工作依然在有序進行。這次《意見》的出臺,就是一次對接國際高標準規則,在更高水平上推進金融開放的充分體現。
陳雨露稱,“下一步,人民銀行將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原則,協同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三駕馬車”,進一步推動形成金融領域制度性、系統性全面開放。 他表示,金融業開放不必然意味著增加風險。能否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主要取決于金融監管制度是否完善、金融市場是否有效、市場約束是否剛性、金融機構是否有良好的風險控制水平。近年來,中國系統性風險的評估、防范、預警和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和金融監管體系不斷完善,金融監管制度逐步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日益完備,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幅增強,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增強,這些都是有效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下一步,在擴大金融業開放的同時,將注重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盡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建好各類“防火墻”,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使監管能力與開放水平相適應。在跨境資本流動方面,將繼續建立健全“宏觀審慎+微觀監管”兩位一體管理框架,堅持服務實體經濟與防范跨境資本流動風險并重,防范短期投機性資本大進大出。還將加強跨境監管和處置合作,全面落實金融領域的關鍵國際標準和準則,降低跨境監管套利和風險跨境傳染,堅決維護好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