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要給特斯拉如此多的優待?中國在電動車產業鏈上最薄弱的環節就是整車制造。薄弱就得補,但整車制造難就難在,他需要一整個產業鏈的支撐和完善。怎么辦?或許回顧中國自主手機品牌的崛起,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和靈感。中國手機產業的轉折點,實際上是伴隨著2011年蘋果公司的進入才出現的。在此之前的波導、夏新等中國手機品牌,由于缺少先進的技術和成熟的產業鏈,無一不是“曇花一現”。表面看來,蘋果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完善的產業鏈,賺取了數以億計的利潤,但在中國手機自主品牌的崛起之路上,它同樣“居功至偉”:(1)蘋果以自己超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為其他手機公司整理好了國內的手機產業鏈。在2011年之前,中國已經擁有較為完整的手機產業鏈,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整理。富士康代工以及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結合蘋果公司的管理能力,讓中國手機產業鏈上升一個臺階;(2)蘋果為國內市場培育了大量的智能手機需求。通過蘋果手機的普及,國內智能手機行業需求大爆發,首先給國產手機及產業鏈提供了做大做強的機會,最后開始進口替代。得益于此,我們今天才可以在全球手機排行榜上,看到華為、OPPO、VIVO、小米等企業的名字。如果特斯拉真的如允諾中所言,將所有零部件國產化,那么我們能否期待它能像當年蘋果產業鏈在國內的落地生根那樣,長遠來看讓本土電動車企業受益呢?如果我們深挖特斯拉超級工廠背后的供應鏈公司會發現,和蘋果產業鏈、華為產業鏈相比,汽車在產業鏈的長度和深度上要遠遠超過智能手機,有望持續受益的供應商名單也更長。具體來看,其供應鏈涉及包括動力總成系統、電驅系統、充電、底盤、車身、其他構件、中控系統、內飾和外飾等十個部分,涉及直接、間接供應商一百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