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月17日發布的2019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6.1%,比2018年下降0.5個百分點。有日本媒體認為,雖然主要原因是與美國的貿易戰,但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導致的個人消費走弱也不容忽視。因美國加征關稅而受到打擊的制造業等第二產業的增長率為5.7%,僅下降0.1個百分點,而服務等第三產業則降至6.9%,下降0.7個百分點。背景是內需的低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降至3.5個百分點,比2018年下降1.5個百分點,創出30年以來的低水平。而支撐增長的仍是外需,貢獻度從2018年的負0.6個百分點改善為2019年的0.7個百分點。在中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13年達到峰值后轉為減少。由于獨生子女政策抑制了出生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在2010年上升至75%,比日本(峰值時的70%)還高。中國過去最大程度享受了人口紅利,但是現在情況發生逆轉。有研究顯示,中國從2023年前后開始人口變動將成為經濟的下行壓力。在中國,1962-1976年是中國人口大量出生的年代,出生人口每年在2000萬人以上。假設將15-59歲人口定為勞動年齡人口,那么從2022年開始勞動年齡人口每年將減少約1000萬人(約1%)。問題在于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減少,而中國整體還沒有富裕起來,出現“未富先老”。醫療和養老金等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也從2017年的1.2萬億元急劇擴大。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推算,中國養老金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余。因此,老齡化問題將是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的主要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