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場以純電動汽車為引領的新能源汽車革命已經開啟。作為新能源汽車核心動力的鋰離子動力,則是這一革命的“扛旗”者,而作為三元鋰電池的關鍵構成元素,鈷元素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據了解,每1噸三元材料要消耗碳酸鋰將近0.4噸。有券商據此預測,全球鈷實際需求為12.9萬噸。Mutanda暫停生產,供給短期將收縮17%(2.7萬噸),供需反轉至供給緊張,鈷價將持續上行。而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將超過百萬,對鈷的需求也獨占全球半壁江山。這場新能源盛宴中的最大贏家,不是北汽新能源、比亞迪這些主機廠,也不是寧德時代、國軒高科這樣的上游動力電池企業。拿走中國新能源紅利大頭的,可能是一家隱匿在瑞士一個不知名小鎮上的礦業巨頭——嘉能可國際公司。嘉能可自1974年成立以來,僅用40年的時間,就進化為全球大宗商品全產業鏈巨頭的輝煌歷程。嘉能可的經營項目無所不包,包括谷物、金屬、石油、軍火、糖類等。而近年來,中國大宗商品企業也在崛起,部分企業更是隱約成為嘉能可不可忽視的對手,在動力電池關鍵元素鈷元素領域,其中洛陽鉬業便是其強勁的對手。2017年中國鈷行業競爭格局分析報告就曾指出,嘉能可2016年鈷合計產量2.83萬噸,占比達23%,洛陽鉬業于2016年完成對Tenke礦山的收購后,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鈷礦生產商,年產量預計未來將達1.8萬噸。